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5 温里药: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五 )


就是那一片 , 它没有水 , 干的 , 这是我亲眼见到的一个(附子中毒的)例子 。 也就说在有水的情况下充分地煎煮 , 对于它的解毒非常非常的重要 。 所以附子作丸散剂 , 要特别小心 。
另外 , 所谓燥热伤阴 , 助热 , 阴虚阳亢、孕妇不能用 , 就是这一章共有的 , 都不是特殊的 。 附子的所有的内容 , 按照我们教科书就这些 。 然后我们在200页 , 提到了附子是不是十八反的药?我们这个教材没有肯定 , 也没有否定 。
在六版教材把它作为十八反 。 它怎么来的?因为原来的药典有一个乌头类的药都不能和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这些药(同用) , 提的乌头类 , 附子也是乌头类的 。 但是在古代本草文献里面 , 没有提到附子和这些药相反 , 现在相反有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也没有科学的依据 , 那个可能是一个推导、推论 。
所以药典这样提了 , 我们也不能说药典不对 , 但是也觉得就直接把它写上去的话 , 依据不充分 。 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个客观地讲(法) , 药典认为是十八反 。 是不是真正应该纳入十八反?有待于研究 , 没有写在正文里面 , 同学们知道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5 温里药: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文章插图
干姜
干姜第二味药 , 干姜 。 干姜和前面解表药学的生姜来源于同一个植物、同一个入药的部位 , 都是它的根茎 。 但是我讲生姜的时候说了一下 , 它不完全是生姜晒干了就是干姜 。 从陶弘景开始 , 就认为生姜晒干了不是干姜 , 这个也是很多人多年没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
什么原因呢?干姜和生姜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栽培品 , 田间管理有明显地差异 。 生姜在栽培的过程当中 , 三天两头不断地要培土 , 要把它掩埋住 , 因为生姜的药用的部位是根茎 , 它本身就属于茎 , 植物的茎 , 有趋光性 , 它要见阳光 。 有的森林里面见光不是很好的(树)长得又细又长 , 那就是它的趋光性使然 , 导致了这个(结果) 。
生姜它茎也想见阳光 , 不断地培土它就使劲地长 , 越培土它就越长 , 所以我们到了秋夏天 , 看见很多地方那个所谓的子姜非常鲜嫩 , 有的那个根茎非常的长 , 把它作为疏菜 , 里面的纤维很少 , 很嫩、很脆 , 那就作生姜用比较好 。
作干姜呢?在栽培的过程当中 , 不培土 , 直接把根茎暴露在土表 , 它已经见光了 , 它就不再拼命地长 , 它就使内在的成分不断地积累 。 所以生姜 , 因为它长得很快 , 内在的一些成分积累的不够 , 所以晒干了以后 , 非常轻 。 皱缩的 , 不能作干姜用 。 干姜因为它内在的成分很丰满 , 晒干了以后 , 基本上不怎么皱缩 , 体积也不怎么减少 , 质地非常沉重 , 主要就是它的栽培的方法、管理的方法不一样 。
现代研究生姜和干姜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 , 尤其是有的相同的成分 , 它的比例有差异 , 但是和功效的相关性 , 现在没有最终地解释 。 但是至少说明了 , 中药里面生姜和干姜作为两味不同的药使用 , 并不仅仅是有水分没有水分这么简单 , 是化学成分有明显地差异 , 功效也有明显地差异 , 有它相关的物质基础 , 就说一下它药材的问题 。
干姜作为一个温里药 , 写的是温中 , 就不像附子 , 就写散寒止痛 。 因为干姜相对于很多温里药 , 它的止痛作用不是很突出 , 所以也回避了止痛 , 不说温中止痛 , 简单两个字也可以 , 就叫温中 。
它主要作用的部位就在脾胃 , 凡是脾胃有寒的 , 不管寒实证或者虚寒证 , 也不管表现为疼痛、表现为胀满、表现为食欲降低、表现为消化不良、表现为腹泻、表现为恶心呕吐 , 都可以用 。 但是作相应的配伍 , 什么症状突出就配伍有针对性的 , 比如说恶心呕吐突出了 , 配伍止呕的药;疼痛突出了 , 配伍止痛作用强的药 , 作相应的这种配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