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法怎么切笔,方笔魏碑的代表作

魏碑笔法怎么切笔
魏碑切笔方法如下: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而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
方笔魏碑的代表作【内容提要】:魏碑见棱见角之方笔,是刀工任意为之,还是按原墨迹镌刻的,历来争论不休 。笔者从书法史 , 从文字演变的历史提出隶书、魏碑、唐楷横画收笔规律,揭示了魏碑之书写方法 。现将这一研究成果公诸于众,以求方家教正 。六、方横的书写方法
【关键词】:方笔墨迹工具笔法三分用笔
一、方笔墨迹与刀工
文献资料 , 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书学研究,必须缜密,必须有充分的证据 。卢辅圣曾说过一句很中肯的话:“有的学者搞了一辈子的研究,由于关键的文献资料没有看到,导致其整个研究变成了空中阁楼 。”1
2010年夏天,笔者去敦煌进行文化艺术考察,在敦煌藏经洞展览室,看到了墨迹《论语卷二·郑玄注》墨迹,此件作品虽无年代纪年,但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演变来看,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征显著 。
《论语卷二·郑玄注》墨迹,尺幅大小与16开纸差不多,17竖行,大字占1行,小字两行占一行 , 共600余字左右 。此墨迹特点是没有隶意的楷书,应是出自文人之手,是南北书风的结合、大字小字的结合、方笔圆笔的结合 。
此件写在纸上的墨迹,与《龙门二十品》(石刻)、与高昌砖志(写在砖上的墨迹),有一个共同的用笔特点:许多字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多呈方棱和锐角,转折处用斜方角顿折 。这是纯粹的魏碑方笔 。说明写出见棱见角的字是毛笔本身的功能,是书家通过一定的技法比较自如地写出犹如刀刻的书法效果 。它雄辩地证明 , 方笔的书写是毛笔自身的功能完全可以实现的 。
“写手刻手论”,是近三百年来书法家们争论的焦点 。由于没有发现魏碑的墨迹,加之我们又不能用毛笔再现魏碑方厚雄浑的风格,因此,有的更加认定魏碑方笔是刀工所为 。随着考古的发现和历史文献的发掘 , 特别是敦煌墨迹的发现,汉简帛书墨迹的发现,为书刻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时间、空间和定位,为研究碑学打开了大门 。因此我们必须用运用新的文献资料、用新的视角 , 重新审视过去的结论 。王玉池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论断,他认为“古人很可能曾经使用过一种简便易行的执笔和书写方法,比较自然地写出了如《始平公》那样犹如刀刻般的书写效果,但这种方法早已失传了 。”2因此,探索已失传的笔法是还魏碑本来面目的关键所在 。
二、刀工忠于原作
历史上对魏碑方笔微词颇多,其主要认为碑刻方笔是刻工任意凿刻所致,非书丹本来面目,比如凿刻圆笔为省事,常改为方折便是 。认为龙门造像的字,给人感觉是方峻挺拔 , 但又生硬刻板,棱角分明,其方笔应是由刻工造成的 。
书法有优劣,刻工水准参差不齐 , 这是不言而喻,不辨自明的道理 。刻碑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为什么魏碑体这种书风,只在那个历史阶段流传?华人德云:“随北魏消亡而消失……前后流行了四十年,随即沉寂湮没了一千年”3 。为什么工匠们上千年来也没再刻出方笔呢?
刻碑帖 , 是一项将书法艺术和凿刻技巧融为一体的技艺,它要求把原作的用笔和刻石(木)的运刀结合在一起 , 刀痕恰好地表达墨迹,刻得形神兼备 。由于刻工与拓工的高超技术,它的拓本一向被认为“下真迹一等” 。马子云是碑帖专家,他在《碑的概论与碑帖之分》中讲,“据一名刻手谈,刻时如能以原墨迹对照着刻,就能把字的精神的百分之九十五刻出来 。”4
沙孟海先生认为,一个好刻工,“刻字,用刀刻,很自然笔之有方角 。如果保持毛笔的圆势就难,要保持毛笔偃仰向背 , 柔润细腻的笔意,则难而尤难 。”5
按沙老的刻工标准来衡量,《始平公造像记》应是高手所写、高手所刻的杰作 。此碑书法笔法无不表现得惟妙惟肖 , 方笔的挺拔厚重,圆笔的灵动圆润,连点都刻得顾盼有情 , 诸如避就、顾盼、向背、偏侧、意连、救应、方圆、曲直、大小、疏密、奇正、形神,都再现了书者的技术情感,再现了书者的书写风格 , 再现了书者的神气、霸气,骨力洞达,力能扛鼎,令人佩服和感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