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法怎么切笔,方笔魏碑的代表作( 五 )


二是方笔方法 。是从汉隶、隶楷、魏碑发展而来的 。此笔法以方笔铺毫(三分用笔)发展的一条主线(古法) 。到北魏时期,魏碑形成锋芒毕露,棱角分明 , 斩钉截铁,雄浑方厚的鲜明时代特征 。如东魏、西魏没有继承北魏的传统,书法史出现了断层并因此沉寂了千年 。
方笔古法历史任务是否已经终结,笔者认为“古法”还大有作为 , 中华民族书法的优良传统还有待我们去继承,还有大量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开发 。深入经典,触摸其魂,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
清代金农 , 伊秉绶、邓石如续接前贤,在隶书上都以方笔著称,率先擎起方笔大旗 。他们强调用笔,突出笔画的表现力,赋予隶书浑厚、质朴的审美内质 , 走出了创新之路 , 为书法史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
清代以来,碑学大家一直用绞转提按写魏碑,所以极不成功 。当代书家天津余明善先生写魏碑,北京康成元先生写爨碑,使用铺毫方法,笔力劲健,挺拔浑厚,皆有磅礴气势,淳骨神韵,气度非凡 。他们的笔下再现了方笔的雄浑刚劲,跨越了一些人认为无法跨越的障碍,成为魏碑大家 。
历代圆笔大家层出不穷,而方笔大家则寥寥无几 。方笔书写尽管很难突破,而一旦突破,必将在书法史上矗立起新的丰碑 。
九方笔的创新
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始终是围绕方笔、圆笔的演变而展开的 。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楷书,是圆笔(新法)的集大成者,开创并引领书坛上千年 。隶书、隶楷、魏碑(古法)为主 , 北魏后(534年)东魏、西魏书风发生突变,方笔的发展出现断层,一千五百年来 , 书法史发生的一系列争论,全部集中在方笔上 。
潘伯鹰先生曾经指出:“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 , 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因为草书和楷书是千余年来流行的书法,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隶书的各种变化……自从有了它 , 中国的书法才形成了由它而下的一条书法大河 。”15
音乐7个音符,作品旋律,节奏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毛笔4大功能(尖、圆、齐、?。?,笔法的一切变化全在其中 。
用圆笔写不出魏碑方笔 。全用方笔写不像《始平公造像记》(其中有圆笔) 。全用方笔不行,完全圆笔也不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方笔和圆笔结合 。如《始平公造像记》纯方笔的字,只占十分之一 , 突出方笔铺毫,形成主体风格,并使用圆笔,是此碑的灵魂 。其高超在于方圆的极致 。是方圆结合的经典之作 。
王羲之行书 , 颜真卿楷书,在圆笔创作上尽管风格不同,但都在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朱义章在方笔楷书上 , 同样在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
纵观中华民族的书法史,就是一部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历史 。我们研究、探讨、分析方笔,不是为卑唐 , 不是为了抑帖,方笔和圆笔是中国书法两种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 , 不能相互替代,只能相互结合 。不是碑帖相结合(汉简、帛书等是属于帖,还是属于碑),而应是篆隶笔法相结合 。方笔、圆笔相结合,就是真草隶篆各种笔法、各种风格的结合 。
结语
笔者以上的分析,目的在于继承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方笔艺术,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力求破解方笔的技法 , 不但要写方,而且要写厚 。笔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魏碑书法大字典》开始,通过这些年的学习研究,在教学和书法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一套写方笔的方法 。通过分析方笔艺术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方笔横的书写,举一反三,其它也就迎刃而解了 。(应天津杨柳青画社之邀,编辑《<始平公造像>解析》一书,此书对笔法、结字、章法等有详细分析)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 由于水平有限,望广大同仁指正 。
注释:
1、摘自在《书法》2001年第十期6页
2、摘自《书谱》1984年第二期 王玉池《从高昌砖志谈魏碑》
3、摘自《中国书法》2000年第六期 华人德《论魏碑体》
4、摘自《书与画》第四期
5、摘自《两晋南北朝书迹写体与刻体》(1987年第四期《书谱》)
6、摘自《<张猛龙>笔法解析》(1999年第一期《中国书法》)
7、编纂《北魏书法大字典》大型工具书,对北魏至隋时期的书法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收集碑帖1100余种,首文字头4300个编纂而成,相当于四册《草字编》的规模 。例如“魏”字多达450个 , 各个异同 。多家出版社给予高度评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