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耕余在《笔阵图蜉化阶段及其内容》中说,“古人未讲(书法)之前,先有(书势)卫恒、索靖虽讲书势而不言法 。书势者 , 书论之起点,亦为形成字体之初步 , 更为用笔原始之动机,字体与用笔都由顺势而来 。”11
书“势”是字形初步形成的关键,也是笔法崇尚简约的原始动机,更使书法形成动感,气到势成 。起笔容易收笔难,难在收笔后而回到原笔锋,为下一笔做准备,笔锋特别顺 。认真观察一下古代的优秀作品 , 秘密就在这里 。唐楷因收笔动作繁杂 , 法度森严 , 过度强调收笔 ,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破坏了笔势,从而导致书法“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 , ‘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 , 然浇淳散朴,古意已离 。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12
魏碑书家们长期受“馆阁体”的影响和帖学的束缚,用写唐楷的笔法来写魏碑,形成了清代“帖学化”、“唐楷化”的魏碑书法 。
繁缛的法规 , 扼杀了书法的艺术生命 , 奠定了封闭式理论的深厚基?。?加上唐代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巩固了书法创作稳定性框架 。这一框架延续了上千年,至今没有人敢从根本上去否定它,动摇它 。根深蒂固的惯性,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传统的用笔方法,最后导致“馆阁体”的产生,使书法走进了死胡同 。几位清代碑学大家,功力精湛,今人无可望其项背,但也没能用毛笔再现魏碑方笔雄浑的风格,而又怀疑魏碑方笔是刀工任意凿刻所为 。
唐前、唐后是书法史重要的分水岭,唐后古法已荡然无存,用唐楷方法写魏碑之路是行不通的 。
五、工具导致书风变革
宋以前的毛笔正如杨文涛所说的:“均重以紫毫,笔管并不粗大,笔毫却很短粗,有四项标准:心柱硬 , 覆毛薄 , 尖似锥 , 齐似凿 , 其笔心柱硬甚至笔毛中心有物如枣木之核 , 故称枣之笔” 。13
宋以后,毛笔发生很大变化,制笔工艺一反旧习,逐渐趋向长锋,向软熟、虚锋、散锋、软毫等方向发展,致使书风发生一系列变化 。
我们在临习历代碑帖时,很少从古人使用的工具与字迹关系上去考察,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事实不符 。用什么笔,对写出的风格至关重要 。长锋与短锋,笔毛的软、硬,在提按转折之处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
笔者在写《始平公造像记》和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用有笔肚的笔才能表现出《始平公造像记》那样的方笔见棱见角的风格 。
朱义章站在书法变革的关键时刻,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大胆变革笔法,写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霸气十足的方笔魏碑 。《始平公造像记》结字紧密,密不透风,为了整体的需求,就必须创新笔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力度,把笔毫向下按,增加笔毫的宽度 , 朱义章为此首创了三分用笔 。
所谓“分”笔即毫锋从二分之一(笔肚)向下再分三等份 , 每一份为一分笔 。宋徽宗瘦金体用一分笔,褚遂良墨痕纤丽用一分半笔,欧阳询字迹险劲用二分笔 。只有用三分笔才能写出雄劲浑厚的风格 。朱义章挖掘了毛笔自身潜在的功能,把毛笔的功能从笔尖、笔腰、笔根发挥到了极致,是书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从二分笔到三分笔,虽然只是往下按的程度多一分,却迈出了前人无法跨越的一步 。
如皮球浮在水面上,你往下按 , 按的力度?。??吹??。要把皮球整个按到水里,你必须加大力度 。一松手瞬间皮球必然会反弹出水 , 而且会超出按的程度,这是物理现象 。同理笔按得越深 , 要求控制笔的腕力越大 , 驾驭的技能越高 。
长锋笔细长没有笔肚 , 腰性?。??Σ睿?糁匕丛蚝练嫱涠?黄?,枯索而力散写不出棱角分明的字 。导致写粗笔立时出现偏锋,写横时,锋尖实际是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画中间,写出的笔画扁片 。
中锋行笔时笔锋沿着点画线运行,始终居于中线,笔毫的墨汁均匀渗开,笔画质感浑厚 。
写方笔画必须用铺毫 。如魏碑,侧锋起笔后,笔端着力于纸除用锋毫自然弹力外 。还给锋端增加适当外力 , 以增强锋端自然发力 , 逆锋得势 , 因锋的上下两部分触纸,受力有异,笔毫顺势铺开 。笔毫铺开的方向与笔画的方向一致(沿着中线运行) 。笔画浑厚,证明方笔铺毫也是中锋用笔 。
推荐阅读
- 拍一拍怎么设置好玩的文字文案 拍一拍怎么设置好玩的文字
- windows系统卡死了怎么办
- 非婚生子女抚养诉讼书怎么写
- 黑袜子染了塑胶拖鞋怎么办 黑袜子染了塑胶拖鞋如何处理
- 本田雅阁空调滤芯怎么换
- 妄想山海废墟怎么拆
- 电脑怎么开启声音,电脑不能发出声音提示没有驱动程序如何处理
- 怎么举报骚扰短信,骚扰电话怎么举报才能封号
-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 毕业生登记表怎么填写学历及工作经历
- 怎么共享文件 怎么共享文件夹到另一台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