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的感想

2015年6月12日第4版《量效关系》专栏刊登了署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穆兰成、童晓林四位老师的文章《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 。看完这篇文章,笔者觉得眼前一亮 。困扰广大中医工作者多年的经方用量与《中国药典》大相径庭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
笔者虽然只是一名基层中医,但长期关注一些经方学派的用药情况,一直担心他们超剂量用药 。虽然笔者的剂量始终以药典为依据,对经方几十克或几百克的剂量存疑,但在交流中一些经方总是以《伤寒论》经方1两等于现代13.8克的考证为依据 。而且经方很多人都是以佟晓林先生为依据,说佟晓林研究的结论是经方1等于13.8克,所以用量一定要大,否则无效 。而且还提供了一些病历来说明超大剂量的药物效果有多好,似乎没有大剂量的药物就没有效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经典药方都使用超大剂量的药物 。举个例子,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经方老师,但我认为他的药物剂量都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治疗同样有效 。现在看到这篇署名童小麟先生的文章发表,觉得终于可以拨乱反正了 。
笔者曾经反驳过一些过量使用处方药的人:如果剂量真如他们所说,用1.2等于13.8克的药就有效,那么用现代药典规定的1.2等于3克的药基本无效 。但是为什么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用药典规定的剂量就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呢?如果辨证不准,剂量再大也是无效的,只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能在药典规定的剂量下有效,那么这种超大剂量的用药,除了浪费钱,还是浪费药材 。而且,如果超大剂量用药出现医疗纠纷,医生肯定是失败的 。因此,笔者认为,超大剂量药物的使用要适当选择,不能一概而论 。
关于汉代药物剂量的问题,笔者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无法像童小麟教授等人那样做研究,但根据临床实践,古代之所以药物剂量过大,除了与药物的含水量有关外,还与药材的加工水平有关 。由于古代生产力的限制,不可能有现代的药材加工技术和机械,药材加工远不如现代药材加工精良 。同一药材炮制越精细,溶出率越高,所需剂量越小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当归,现代可以切成薄片 。在古代可能只能切成厚片,有些硬的药材加工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煎药时,药物溶出率有限,药物的有效剂量需要比现在的剂量大得多的药材 。再者,古代的煎药方法和现代的也不一样 。相对而言,现代煎药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中药材的利用率,所以药材的用量也可以减少 。
【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的感想】总之,看完这篇文章,作者深感欣慰 。虽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并不多,但以童晓林教授为首的老师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新的答案 。说明药典规定的剂量是安全有效的,所以这一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规范用药,减少医药资源浪费,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规避医疗风险也很重要 。目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