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内容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文章插图
 
©?深响原创 · 作者|李静林
2014年,传统媒体出身的徐沪生,拿着1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招了十几个员工,用时半个月就作出了一个百万粉丝的视频大号——一条 。放到现在,这样的路径几乎已不可复制 。
2015年,创业失败的媒体人马凌开始写起了公众号 。三年多的时间,“咪蒙”就成了当时的现象级大号,粉丝数量超过1400万,头条广告报价更是高达80万 。彼时只要内容做的足够吸引人,且形成了差异化,吸粉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儿 。
搭上风口“飞”上天的人还有很多 。2013年,微信公众号刚上线不久,国际新闻采访人员程艳便开通账号“石榴婆报告”,她也成为公众号商业化的早期“拓荒者”;2014年,杂志采访人员萝贝贝开通公众号“严肃八卦”,一年时间就做到接近20万粉丝;同年,方夷敏离开《南方都市报》转型做自媒体,“黎贝卡的异想世界”旗下的时尚矩阵,五年时间在全网收获了过千万读者,其中90%为女性;2014年底二更在杭州诞生,至今已拿到五轮融资......
成功案例摆在面前,给了太多人跃跃欲试的动力 。谁成想,平台红利期一闪而过,很多人还在犹豫、筹划时,不经意间就错过了机遇 。现在,“运营两年涨粉200,一个失败者的独白”、“公众号涨粉难,我该如何坚持下去?”,这样的问题在知乎上并不少见,相伴而生的,还有那些教授如何涨粉的所谓经验贴,创作者的流量焦虑显而易见 。
一直以来,内容创业被认为是一项零成本、好启动的生意,似乎创意才华就是唯一的门槛 。但内容平台带来的机会转瞬即逝:微博经历了几起几落,已不再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微信公众号早已进入平台期,短视频正加速动摇着图文信息的根基;收割了巨大流量的抖音快手,如今内卷严重;知乎、B站或许更贴合年轻人的取向,他们也在加速扩宽着自己的流量池 。
现在还是入局内容行业的好时候吗?
内容创业还能白手起家么?微信公众号时代的开启,让内容创业真正成为被市场验证的商业形式 。
“白天上班,业余时间写作 。突然某天可以变现了,才转了全职做自媒体,”在B站有超过580万粉丝的财经类up主半佛仙人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谈到了自己成为自媒体人的心路历程:“坚持写作17年,足够的积累才是能火的原因 。”去年,半佛仙人不仅继续更新着文字内容,还做起了视频内容 。招募到团队的他,也从自媒体人变成了自媒体公司的“老板” 。
内容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文章插图
半佛仙人的B站首页
把写字的爱好变成事业,从业余转变为全职,甚至组建团队、开公司,这样的成长路径或许能引起很多内容创业者的共鸣 。从半佛仙人的职业经历中,也能看出内容创业的独特魅力 。
首先在于冷启动成本低 。
不管是辞职创业的职业媒体人,还是业余爱好者,注册微信公众号或者视频平台账号,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紧接着就可以有节奏地更新、上传内容 。相比视频形式需要有人拍摄、制作、剪辑,写文章更是凭借一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在播客中半佛仙人还提到,他现在保持着每天一万字的产出 。
即便组建公司,前期投入也不会很大,除了场地租金和人力成本之外,只要创始人在盈利模式上有着清晰且克制的规划,也能省去不少的投入 。可以说,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可以让许多有才华的人做到白手起家 。
第二,内容行业是以才华和创意为原动力的领域 。
无需严苛到分秒的公司制度、没有日复一日流水线般的机械劳动,“创造性”是在行业内树立壁垒的决定因素,人才决定着一家内容公司的上限 。当然,不可控、难复制是内容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的瓶颈,但这样正是“创意”行业的优势所在 。
第三,内容公司有着高利润率的特点 。
随着内容创业从个体作坊进化公司层面,投入产出比是管理者必定考虑的因素 。相比互联网平台生意或者传统的线下实体经济,内容行业在盈利模式上,以流量或者口碑吸引广告投放,这是大多数公司的基本盘 。没有实体店的租金压力,也没有互联网生意大规模买量烧钱补贴用户的巨额费用,内容创业可以做得非常“轻” 。
上述三点正是内容创业的魅力所在,吸引着有创作热情的人们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内容创业的大军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