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二 )


内容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文章插图
 
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规模化运作已成大趋势,加之话语权的天平不断向平台方倾斜,当下的内容创业者再想白手起家,恐怕很难了 。
根据新华社报道,超过九成的网红背后都有MCN机构作为推手 。如今在抖音上看到的视频博主,即便看上去是普通人、接地气的人设,但背后都有机构在进行着包装和运营 。有近千万抖音粉丝的探店博主“特别的乌啦啦”签约了白兔视频,该公司旗下有短视频、直播电商、抖音代运营和品牌营销四项业务,进入2021年后连续拿到两轮融资,金额分别是近亿元人民币和数千万元人民币 。
Papitube、南京头条、无忧传媒等头部MCN机构旗下,也都汇聚了各垂类中,粉丝在千万量级的视频网红 。视频网红毒角show所在公司二咖传媒,在各平台的累计粉丝量达到了5亿之多;2014年成立的大禹网络,孵化出过“拜托啦学妹”、“一禅小和尚”等大号,粉丝总量更是超过了8亿 。
MCN机构在上游聚拢了内容创作者,而在触达用户的最终端,则是由平台所掌控 。在算法统治分发渠道的当下,粉丝的话语权正在被消解,首页信息流分发让一切呈现都以内容为核心,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粘性因此下降,连接也变得更为松散 。这样的分发方式,是平台所乐见,但对创作者却不利于长期积累 。
在这样的情况下,买流量也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根据克劳锐发布的MCN行业发展报告,近80%的内容机构,流量投放已成为人力成本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支出项 。
真实的内容创业生态如今的内容创业,着实已进入深水区 。
对比图文内容创业,还能依靠单兵或者小团队作战的模式打天下,随着短视频成为主流,内容生产也呈现出了机构化的趋势 。根据克劳锐发布的报告,我国MCN机构的数量在过去两年间实现了飞速增长——2018年仅有5000余家,到2019年这一数字就增长到20000以上 。
内容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克劳锐《2021中国内容机构(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
在机构的主导下,内容生产愈发工业化 。同类型内容被快速、大量复制,在大数据的指引下,个体创意逐渐被热门风向所取代,平台上内容的同质化情况明显 。
例如当“人类高质量男性”成为热点后,全网都在争相模仿,抖音ID为田一鸣爱唱歌的博主,还因此成为 新晋网红,被冠以“油田”称号;奥运会期间,“袋鼠摇”动作因体操冠军管晨辰而出圈,全网立时掀起了风潮,几乎隔几个视频就能刷到不同的人模仿这一动作 。
内容同质化的趋势甚至还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短视频神曲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音乐 。像《大风吹》、《学猫叫》这类简单、上头的歌曲以短视频BGM的形式呈现,在营销手段的助推下,很短时间内就能实现裂变、传播,从而达到“洗脑”的效果 。
当大机构取代小“作坊”,内容成本逐步攀升,但效率却在降低 。曾经吸引创业者入局的行业优势,正在被一点点缩减 。
不过面对拥挤的市场和体量有限的流量池,机构化也是当下内容生产者不可回避的生存之道 。虽然创作依赖灵感,但商业则必然要求持续、稳定的产出 。所谓的“自由职业者”,最大的挑战就是与虚无缥缈的灵感和拖延症做斗争,若要在灵感与“套路”之间取得平衡,有效的制度约束必不可少 。
一旦内容进入商业范畴,规模化生产就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以“人”为圆心向外拓展,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毕竟规则往往反人性,这点在影视行业也同样如此 。想要进一步提升天花板,除了要不断提升人员素质,总结出经过市场验证的方法论,对公司组织而言更为关键 。
与其说内容行业是在产出作品,不如说是在做产品 。为了保证每天更新的视频保持稳定的水准,徐沪生给一条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从视频呈现到旁白配音,都有精确到字数和以秒为单位的模板 。
在商业化层面,内容行业也不容乐观 。MCN机构“灵猫文化”创始人阿翔在接受南方财经采访时表示,超过90%的MCN机构在赔钱 。在短视频内容领域,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方才是最大庄家,至于MCN机构,不仅要大肆烧钱买量,最终收获的还是一大批粘性不高的无效粉丝,对变现的帮助也很小 。
至于个体创业者,在变现的路上也会遇到多重阻碍 。在B站拥有765万粉丝的科技博主何同学,在2019年时曾表示,自己的所有收入基本来自平台激励,每月大概2000元左右 。但数码测评本身成本较高,人气超高的何同学也还需要依靠家里的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