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四 )


内容行业还有机会么?尽管蓝海已变红海,但内容行业中依然还有新的机会浮出水面,留给人们抢滩登陆 。
纵观过去几年的行业变化,内容创业的崛起乃至风口,往往依附于平台的崛起 。公众号带动了图文自媒体的兴盛、抖音快手的出现则让短视频成为一种全民娱乐、B站给了小众圈层和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机会,拼贴化用、鬼畜等内容形式在年轻人群中流行 。
微信视频号的逐步成熟,让内容创业者看到了新的机遇 。今年1月,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微信之夜上曾表达过对视频号的期许:“我们希望视频号是每个机构的官网,未来的视频号会承接一个机构的很多服务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 。”
搭载于微信平台的视频号,在分发机制上采取了“社交圈层推荐”与“个性化推荐”并重的模式,和单纯的算法投喂相比,视频号在保证内容流通率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算法推荐造成的信息茧房效应 。在交互设计上,视频号借鉴了朋友圈的设计,用好友头像加小红点的方式进行提醒,试图将朋友圈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视频号上,实现引流 。
而除了平台的崛起,内容SKU的扩充也能给内容创业者提供新的机会 。去年6月,B站上线了知识区,让“众所周知,B站是一个学习网站”的梗,变为了现实 。6月初,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B站十二周年演讲中表示,B站知识类视频的播放量占据了B站总播放量的45%,去年有1.13亿人在B站学习 。此外,快手、抖音、西瓜视频乃至百度,也都纷纷在知识区加码 。可以说,知识类中、短视频是近段时间里内容领域最火的风口 。
当然,新平台和内容品类的崛起速度,已远远比不上内容创作者涌入的速度,目前各大平台、板块都呈现出了饱和的状态,内卷严重 。就拿泛知识视频来说,虽然各大厂纷纷入局,但知识类内容本身门槛偏高,且变现难题始终存在 。能保证高质量高频率产出的头部创作者非常有限 。即便是已有丰富内容储备的半佛仙人,也在播客节目中坦言,做视频后更累了 。
学者、专家走出象牙塔,进驻到各类媒体平台中,也为内容行业带来了新的生产力 。今年6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电影研究专家戴锦华开通了B站账号,此后21天时间里,“戴锦华讲电影”共上传4条视频和3节网络课程,吸引了超过230万人的观看 。

内容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文章插图
讲法考出名的罗翔,如今在已是视频领域顶流
其实,不少学者近些年已经在互联网上积累了足够的声量和粉丝,如今他们亲自下场做内容,更是对业余爱好者的“降维打击” 。罗翔、沈逸斐、储殷等高校教授纷纷登陆视频平台,其中“罗翔说刑法”在B站上已有1803.4万粉丝 。专业学者进驻互联网,无论在专业性、逻辑性和权威性上乃至号召力上,都具有业余爱好者不可比拟的优势 。
不过,内容流行风向变化飞快,用户审美更是转瞬即逝 。新平台、新变量的减少给内容创业者带来了普遍焦虑,对此半佛仙人提出了听起来有些悲观的结论:“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其实是做不了什么的,甚至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现状 。”面对如此内卷的行业,参与者究竟该如何应对?半佛仙人表示,只有坚持,然后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变现渠道 。
对于想要现在入行的新人,半佛也给出了建议:“如果做兼职,那一定要去尝试;但要做全职,还是要谨慎,先打工养活自己更重要 。”
内容创作,不论放在何时代都会吸引有创意理想的人投身其中,但行业发展有高峰有低谷,一旦决定把爱好与事业相结合,更细致周全的考虑,才是一切开始的前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