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赏器 相得益彰】曾经,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白水主义者”,茶、咖啡、饮料都绝少沾染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茶开始悄悄地渗透进了我的生活 。身边家人朋友邀我同品好茶时的宁静舒畅,欣赏茶具时的心旷神怡,对茶道的倾慕与好奇,对某种茶叶创出天价的惊讶……如此种种,让我开始想要去了解茶 。作为茶文化最直接的载体,茶器无疑是讲述茶文化的一个不错的角度 。
京城茶具收藏家汪帮宏先生曾经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个关于茶具和茶文化的讲座 。中国的茶文化是受中国“儒、释、道”精神的影响而形成的,“静、和、雅”这三个字是汪帮宏对这种文化核心的概括 。一是“静” 。茶叶生在寂静的山里,生长环境赋予了它如此特质 。所以我们喝茶,是追求一种放松 。二是“和” 。这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内容 。朋友来了,我给他沏茶,这是一种尊重,表示我希望求得彼此之间的沟通 。通过敬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和”是一样的 。三是“雅” 。喝茶即雅赏 。当然,现代人在喝茶时多数可能不大讲究旧时的规矩,但所谓茶的雅,要有礼仪与讲究来体现 。古人对喝茶是很重视的 。比如宋徽宗赵佶每年得到贡茶以后都要举行茶宴,以示恩宠 。
茶文化的传承载体很多,比如书画、典籍、诗词等 。但最直观的、与茶文化互动最紧密的,当属茶具 。汪帮宏认为,历朝历代的茶具,都承载着那个时代茶文化的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价值取向 。
唐朝以前,人们对茶的采摘、烘焙、捣碾、煮饮乃至茶具并不十分讲究和重视,直到唐代茶叶的种植被广泛推广,饮茶之风极盛 。陆羽《茶经》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此外,在包容万物的盛唐气象下,儒、释、道思想的争鸣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大发展,许多僧人道士都是饮茶爱茶之人 。加之饮茶受到唐代宫廷贵族的喜爱,贡茶制度和茶叶交易的先后出现,都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 。唐代茶风之盛刺激了专用茶具的产生 。
唐代茶具与现在使用的茶具有很大不同,饮茶程序也复杂得多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茶是茶饼 。要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放入茶臼或茶碾中将茶饼碾成茶末,再倒入茶罗中筛选,符合标准的茶放在茶盒中备用 。备茶时,先备好风炉,茶釜中放入适量的水,煮水至初沸(观察釜中的水泡如蟹眼)时,视水量放入适量的盐 。到第二沸(釜中水泡如鱼眼)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放在水盂中备用,釜中放入适量的茶末 。等到第三沸(观之如腾波鼓浪)时,把刚舀出备用的水重新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腾 。这时茶已经煮好了,将煮好的茶汤用茶勺注入茶碗 。唐代茶具与茶叶的加工方法以及饮茶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它们决定了唐代茶具的形制和发展 。据《茶经》记载,唐代饮茶需要的茶具有28种,这些器具包括煮水器具、碾茶器具和盛储器具 。
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完整无损的茶具 。从铭文看,这些茶器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二年(868年至871年),又有“文思院造”字样,表明这些茶器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器 。这套茶具包括银质鎏金茶具、秘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 。其中,银质鎏金茶具包括笼子、茶槽子、茶罗子、盐台、茶匙等 。茶笼子是盛放茶饼的器具,茶槽子和碾子是专门用来碾茶的,茶罗子是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后筛选使用的器具,盐台是用来盛放盐的,茶匙则是煮茶时搅拌茶汤的重要器具 。琉璃茶具是唐代宫廷较为珍贵的另一种茶具,法门寺出土的琉璃茶具是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造型简洁大方,未带任何纹饰,透明度低,十分珍贵 。秘色瓷茶具更是精美绝伦,釉色以碧绿色为主,釉面润泽,分两类,一为葵口茶碗,五瓣葵口,深腹,宽圈足;另一为茶碟子,用来盛放茶碗,敞口,浅腹,矮宽圈足 。法门寺出土的这套精美奢华的宫廷茶具,反映出唐代宫廷茶道的辉煌气象 。
与唐代煎茶不同,宋代盛行点茶的风尚,即将碾碎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用茶瓶煮水来冲点,再以沸水冲进去,随后用竹子制成的“茶芜”搅拌,形成乳状汤汁 。随着社会饮茶方式的改变及点茶法的流行,瓷茶具在宋代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及,成为主流茶具之一 。宋代瓷茶具产地广泛,数量众多,品类丰富,有茶碗、茶盏、茶托、执壶、茶碾、茶罐、茶盒等 。从使用功能上可分为煮水器、盛水器、点茶器、饮茶器、碾茶器、贮茶器 。尤其是以执壶为代表的茶瓶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器具 。
推荐阅读
- 茶和茶具相得益彰
- 精美茶具 品茶品出高雅优质生活
- 让你尽兴品茶的百样优雅茶具
- 品茶 更在乎的是份耐心
- 品茶与悟禅
- 茶礼仪,怎样奉茶与品茶
- 品茶六个常用词语的介绍
- 教你品绿茶
- 品茶的四大益处
- 品茶 观茶席 是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