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线|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三 )


 丝线|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文章插图
〔图六〕(传)元程棨《摹楼璹蚕织图》中的纺车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采自 Roslyn Lee Hammers, Pictures of Tilling and Weaving:Art, Labor, and Technology in Song and Yuan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1.p.92
第二个奇特之处是纺锭的方向。一般而言,纺织者一手摇动纺车轮,带动小小的纺锭飞速旋转,另一手操作缠绕在纺锭上的丝、麻或棉纤维,生产效率较之纯手动的纺轮大为提高。因此,纺车的这种基本结构经历千年而不变,一直保留到现代社会。为了方便操作,纺车的纺锭常常是装在操作者的同一侧。可是,《纺车图》中的纺锭是穿过锭盘伸向车架圆木后方,需要纺织的丝或棉麻纤维缠绕在纺锭后部,从车架背面引出。这样一来,纺车便很难由一个人独立操作,必须由两人协作,于是便会出现画中老妪与村妇分列纺车正背面的情形。
纺织史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罕有可以相互参照的实物、图像和文献,很难判断这种两人分列纺车两侧通力合作的纺织场面是否是如实的再现。从机械结构上看,画中的双人协作纺车当然可以完成纺线的任务,但这便与传世其他纺车图像发生龃龉。无论是手摇的立式或卧式纺车,还是元代之后广泛推行的脚踏纺车,纺锭大都是安放在纺车正面,操作全部是由一人单独完成,无须双人合作。不过,纺织史学者曾记载过西北地区近代以来加工毛织物的一种六锭粗毛纺车,和《纺车图》中的纺车结构类似,纺锭从纺车轮背后伸出,需要多人合作,一人转动纺车,另三人手持需要加工的粗毛纤维〔图七〕。但这种粗毛纺车的结构和技术是否能追溯到明清甚至更早的时代,和《纺车图》中的纺车是否有关,尚需更多考察。
 丝线|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文章插图
〔图七〕六锭粗毛纺车示意图 采自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页179,科学出版社,1984年
第三个奇特之处是纺车的手摇柄。为提高效率,纺车会装上手摇柄,一头连在纺车的轮子上,另一头由操作者手握。最清晰的是“台北故宫本”《女孝经图》中的卧式纺车,手摇曲柄呈“乙”字形,安装在轮子正中的圆木上,末端还套上光滑的木套,以便于手握。时代更早的是敦煌莫高窟第6窟五代壁画中的纺车图像,可以辨认出纺车的“乙”形手摇曲柄,成为手摇曲柄纺车出现在五代的证据。一般认为,在手摇曲柄纺车出现之前,操作纺车是直接用手转动纺车的木制轮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台北故宫本”《女孝经图》中是手摇曲柄纺车,但“故宫本”《女孝经图》中的纺车并没有画出手摇柄。由于两本《女孝经图》中纺车形式不同,“台北故宫本”是卧式,“故宫本”是立式,而且“故宫本”中在纺车旁的绢面似乎有些破损修补的痕迹,所以不见曲柄的原因还有讨论空间。相比起来,《纺车图》中的纺车是接近“故宫本”的立式纺车,由于描绘得十分细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纺车轮的中轴上没有手摇柄。但是,在两块辐条之间可以看到一根细长的棍状物,这大概是因为无辋的纺车单靠用手转动辐条比较难操作,所以加上额外的工具,但这里很难准确判断是固定在辐条上的手摇柄,还是单独使用的木条状的拨轮工具。在存世的纺车图像中,类似这样的特殊手摇柄也极为罕见。
三 家庭的协作
画中的纺车正在纺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织物主要是丝、棉、麻,具有三种不同的纺织流程,纺车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丝织物主要利用纺车进行卷纬、并丝、加捻;棉麻织物则需要利用纺车把棉麻纤维纺成棉线或麻线,纺车是棉麻纺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传为元程棨《摹楼璹蚕织图》中的那架纺车,由一位丫环摇动,正在卷纬。这架车也称为“纬车”,与“纺车”机械构造相同。二者区别只在于,“纬车”专用于处理蚕丝,而“纺车”用于棉麻织物。卷纬是蚕丝上织机前的一道工序。纺织需要经线和纬线,处理经线的工序叫做“经丝”,即把丝线排列细密齐整,与之对应的是处理纬线的工序“卷纬”,即利用手摇纬车把蚕丝卷绕在可插在织机梭子中的纡管上。这段场景可见于楼璹《耕织图诗》织图第二十一诗“纬”,诗云:“浸纬供织作,寒女两髻丫。缱绻一缕丝,成就百种花。弄水春笋寒,卷轮蟾影斜。人间小阿香,晴空转雷车。”卷纬之前,要将纬丝先用水浸湿,也即诗中的“浸纬”,以增加柔韧性,织时不易断头。操作纬车的丫环背对观者站立,地上摆放着缠满丝的丝籰,丫环右手摇纬车,左手牵住从丝籰上引出的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