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线|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二 )


这三点疑问指向一种可能:张丑曾看到的赵孟頫题跋出自伪托,所谓王居正所画不过是以讹传讹。
二 奇特的纺车
《纺车图》的画面可以平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景物密集,操作纺车的村妇坐在柳树下,臂弯中的婴儿正在吃奶。村妇身后的男孩在逗引癞蛤蟆,一只小狗绕到纺车前面,回身盯着那只蟾蜍;而画面左边则相对空旷,只描绘了一位手拿线团的老妪。老妪与村妇分居画面两端,中间留下大面积空白,只有老妪手中的线与纺车相连,将画面连成整体。画面的描绘细致逼真,譬如老妪膝盖上用一块印有小红花图案的布打的补丁都很清晰。
 丝线|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文章插图
〔图三〕(传)北宋王居正《纺车图》卷(局部)
画中的纺车是一架“立式双锭手摇纺车”〔图三〕。“立式”指双锭安装在车架顶端的木槽内,犹如两根细长的筷子。与之相对,“卧式”则是指纺锭安装在与纺车轮平行的一侧。与《纺车图》接近的图像,更早的有敦煌莫高窟第6和第98窟《华严经变》壁画中的两架立式纺车,为五代时期的绘画。同样可以看到基座、车架、圆形的绳轮,以及车架顶端安放纺锭的锭盘。在卷轴画中,南宋《女孝经图》的两个版本均画有一段女性纺织场景。故宫博物院藏本(下文简称“故宫本”)画的是立式纺车〔图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下文简称“台北故宫本”)则是卧式手摇纺车,纺锭不再位于车架顶端,而是移至绳轮左侧的车架上〔图五〕。相似的卧式手摇纺车还可见于山西高平开化寺绍圣三年(1096)壁画之中。
 丝线|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文章插图
〔图四〕南宋佚名《女孝经图》卷中的纺车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丝线|编织家国理想的丝线:北宋《纺车图》新探
文章插图
〔图五〕(传)南宋马和之《女孝经图》卷中的纺车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open data专区
纺车类似于卷绕加速器,手摇动木柄,带动纺车轮旋转;轮子带动绕在上面的绳子;绳子又带动纺锭;纺锭飞速转动,带动缠在纺锭上的丝线或棉麻纤维,从而纺成结实的棉线或麻线,或者对蚕丝加捻、并丝。由于实物和文献记载的缺乏,纺织史学者需要利用绘画和图像材料,汉画像石是常被利用的资源,但其通常并不能清晰地表现出纺车的结构,只是粗具轮廓而已。因此,描绘精细的《纺车图》便成为纺织史研究的重要图像材料。
然而,倘若仔细琢磨画中的纺车,会发现几个奇特之处。第一个奇特之处是纺车木轮的结构。纺车轮与车轮相似,其基本结构可分为外围的“辋”、中央的“轴”和“毂”以及呈辐射状的“辐”。画中纺车的轮子有23根辐条,安装在中央的毂上,毂中央插着一根轴,但外围没有“轮辋”,仿佛是一个将外圈卸掉的车轮。纺车轮可以没有“轮辋”吗?的确可以。一直到现代,乡村中仍常见一种无辋纺车。不过它们与《纺车图》中的纺车不同,虽然也没有实体的辋,却有虚拟的辋,即用绳弦穿过每一根辐条的末端,把所有辐条连接起来形成“绳网”。为此,这种纺车的辐条设计成双排,而非单排。有点像系鞋带一样,用绳弦以“之”字形交叉连接每根辐条。这被纺织科技史学者称为“无辋绳网式轮辋纺车”。简单来说,虽然都没有实体的轮辋,但这类纺车可用绳网编织成一个完整的虚拟辋轮,而《纺车图》虽然也在纺车的辐条外缘设有一圈绳弦,但并没有连接起所有的辐条,是一个不完整的虚拟辋轮。它能否顺利运转呢?
纺织科技史学者已经注意到了《纺车图》中这架无辋纺车的特殊性。由于《纺车图》过去被认定为北宋之作,所以成为最早的“手摇曲柄式无辋纺轮的纺车”出现在北宋的证据。有学者还注意到,传为梁楷《织图》残卷(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和传为元程棨《摹楼璹蚕织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的纺车也是无辋纺车。如果这种纺车想要正常转动,就需要以辐条带动绳弦,也就需要辐条和绳弦能够紧密相连。因此,纺织科技史学者“假设”在每根辐条的末端,也即和绳弦接触的部分都有凹槽,以卡住或缠绕住绳弦,以便辐条能有效地带动绳弦转动。可是这个假设很难被观察到。《纺车图》中,画家对辐条和绳弦的描绘均很逼真,甚至绳弦的编织结构都画得很明显,能感受到麻绳的质感,但却没有在辐条上画出凹槽或用以固定绳弦的类似结构。这样一来,绳弦便会松散地圈在辐条的边缘。辐条只能依靠摩擦力来带动绳弦,产生不了足够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摹楼璹蚕织图》的画家修正了这个不足。绳弦不是圈在辐条外缘,而是穿过每根辐条顶端〔图六〕。从箭头标示处可以看到,当每一根辐条都被绳弦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虚拟轮辋之后,再从辐条上引出绳弦连接纺锭,而不会出现《纺车图》那样有若干根辐条无法连接绳弦的情况。这种结构才能符合纺织史学者所推断的无辋纺车的运转方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