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老人家:捂好“钱袋”提防理财陷阱 勿贪图高息( 三 )


相关部门监管缺位

“两年过去了 , 我们的钱肯定是要不回来了 。 ”这几个月 , “千盟维权群”里仅剩的17位老人偶尔有人发言 。 两年来 , 他们多次到公安局咨询办案进展 , 但都未收到好消息 。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到 , 监管部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 , 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 。 而到了公安这边 , 往往因为取证难 , 只能定性为经济纠纷 。
“相关执法部门在处理老年人骗局案件时存在监管有漏洞、执法有盲区的现象 。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专家就表示 , 很多案件不能及时处理 , 无法给老年人一个说法 。
警示 别让理财套路继续害人
老年人伤财伤心又伤身 , 面对层出不穷的套路 , 如何为老年人的钱财保驾护航?
忌信高收益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 , 超过8%就很危险 , 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这句话很直接 , 作为识别理财风险的参考指标 , 对于非金融从业者的大众群体来说非常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提到 , 老年人尤其是退休后的老年人 , 不仅有一定的积蓄 , 闲暇时间也比较多 , 很多骗子理财公司抓住这点 , 给老人送温暖、送旅游、送服务 , 无微不至的关怀背后 , 目的只有一条 , 让老人将存在银行的资金转到理财公司 。
金融业内人士提醒 , 老年人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极为脆弱 , 加上知识有限、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 老年人理财 , 要认准银行、券商、信托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低风险产品 , 资金安全是第一位 , 其次才是考虑收益率 。 “子女应尽可能帮老人保存证据 。 ”该业内人士提示 , 老年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投资理财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 切莫贪图小利 , 忽视可能存在的违约责任风险 , 导致遭受巨大财产损失 。
要给予理解 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盒“免费”鸡蛋、一场“专家会诊”、一次“体检赠送”、一声“爸妈”……这些暖心的关爱 , 很可能都是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 。

生理退化、心理弱点、骗子狡诈 , 多种因素决定了老年人在生活中成了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 。 张秀云认为 , 老人之所以容易落入“免费讲座”“高额回报”等理财“陷阱” ,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寂寞 , 沟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 。 她建议 , 对老人进行更贴心的精神关怀 , 需要呼吁、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 , 让老人远离形形色色的欺诈 , 全面加强精神关怀刻不容缓 。 另有些老年人被骗后 , 怕消息传出去被别人说成是“老糊涂” , 所以选择了隐瞒 。 因此 , 专家建议老人的家人和朋友在得知老人被骗后 , 应引导老人正视自己被骗的遭遇 , 帮他们分析被骗的原因 , 不要过度责备 。
而为了防患于未然 , 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吴培育律师则认为 , 相关部门依法办事的流程可以多一些考虑 , 比如老人做房产登记、抵押、公证等必须有子女或亲人在场 。 提倡行业对接老人并免费提供合同审核、财务咨询等服务 , 当老人签署大额交易合同时 , 须经老人的专属律师审查 。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提醒 , 作为子女 , 要关心老人的身心需求 , 在他们接触这类骗局时能发现异常 。 在开始被洗脑前加以干预 , 才能把诈骗止于源头 。 对于老年人来说 , 为了不打扰子女的生活 , 可能都不会主动求助相告 , 但是建议 , 在使用大额资金、向他人账户转账前 , 尽量与家人、子女商量 , 参考别人的意见 , 同时 , 自身也要积极了解防骗信息处理 , 避免落入骗子的圈套 。
加大打击面 莫让骗局为所欲为
近年来 , 泉州市食药监局、丰泽区食药监局、丰泽区卫计局联合采取行动 , 突击检查辖区一些免费电疗体验馆 , 发现体验馆涉嫌夸大宣传 , 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 。 其实 , 类似的查处行动不少 , 但部门现有的行动很难达到有力打击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