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老人家:捂好“钱袋”提防理财陷阱 勿贪图高息( 二 )
去年10月 , 腾讯110平台发布《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 白皮书显示 , 从诈骗受害人群来看 , 45-50岁的70后群体受骗占比超过65% , 位居榜首;60后群体往往有闲置资金 , 更容易落入虚假投资等骗局 , 人均被骗金额最大 。
腾讯110通过对诈骗手法的深入研究发现 , 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三大手法让中老年人“屡屡中招” , 三者合计占比超60% 。 而兼职诈骗、仿冒诈骗、金融信用诈骗手法占比紧跟其后 。 数据显示 , 索借钱财类诈骗占比高达84%;而获取信任后诱导投资 , 中老年群体人均受骗金额在万元以上 。 白皮书指出 , 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使用中对如下特征手法需提高警惕:在交友中被蒙蔽陷入“杀猪盘”、被虚假投资利诱、难辨“公检法”身份真伪、被仿冒亲友借钱诈骗、同情心被利用等 。
背后“骗老”竟成为一种职业
“每月靠房子能拿到数万元养老金”的承诺 , 很可能是一场骗局 。 近日 , 57岁的北京冯女士现在面临失去一套房子的危险 , 令她陷入困境的 , 是打着以房养老旗号的理财骗局 。 近年来 , 北京、广东、河南等多地出现了借以房养老概念进行非法集资或者转移老年人房产的案件 , 受害者损失惨重 。
据法院披露 , 以房养老理财骗局的基本套路是:忽悠老人将房子抵押换钱 , 投进所谓以房养老项目 , 宣称每月能拿数万元养老金 。 老人将房产处置权交给公司 , 最初每月能收到高额回报 , 但没过多久 , 公司失联、老板跑路 , 老人“钱房两空” 。 根据媒体调查 , 近年来 , 欺骗老人消费的花样越来越多 。 比如 , 以投资养老公寓为名 , 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饵 , 引诱老年人加盟投资;通过举办所谓的理财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等方式 , 引诱老年人投钱 。
“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成为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 。 ”业内人士刘先生表示 , 由于违法成本远远小于违法收益 , 高收益使违法分子猖獗 , 行骗老年人竟然成为一种新“职业” , 一些年轻人甘愿充当陌生老年人的“孙子孙女”骗钱谋生 , 不寻求正当职业发展 。
分析 老人理财被骗原因复杂
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 , 不少也难逃骗子的“手掌心” 。 老年人为何这么容易被骗呢?采访人员采访了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及有关专家 , 梳理出以下几种原因 。
理财知识缺乏
绝大多数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 , 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比较封闭 , 对金融知识了解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 , 风险意识也比较淡薄 。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分析 , 进入老龄化后 , 老年人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和能力也逐步下降 。 这种获知信息的不对称 , 导致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低级骗局 , 依然能够诈骗到不少老年人 。 其次 , 容易相信他人 。 随着年龄的增加 , 尤其已退休的老年群体 , 没有过往工作的压力 , 人际冲突因素随之减少 , 对他人的防范心理逐渐弱化 , 人也比过去显得更友善、平和 。 一些老年人碍于面子盲目为他人签字做担保 , 甚至把自己的房产证、储蓄存单等借给他人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 。
心理需求被忽视
“除了维持交际生活外 , 老人屡屡上当受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 。 ”情感专家张秀云表示 , 老年人的最大需求是健康 , 老人家在60岁之后身体状况便大不一样了 , 各种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 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逐渐加强 , 这时他们就会寻求各种方式来保障健康 , 这是他们容易被骗的核心原因 。 而家人往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 研究发现 , 年轻人通常根据对方的行为决定是否投资 , 但是老年人做决策时容易轻信看上去“靠谱”的面孔 。
与儿女有代际鸿沟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情感 , 寻常人家的儿女和父母之间 , 常常存在深不见底的鸿沟 。 很多儿女读大学、工作都不在父母身边 , 而父母对儿女的印象 , 一直停留在儿女读高中的阶段 , 认为儿女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 说话办事都不够靠谱 。 “平常我们工作太忙 , 业余时间还得陪孩子上兴趣班 , 确实和父母交流的时间不多 。 ”市民林女士坦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