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越想增长,越难增长的怪圈( 四 )
如果换一个视角 , 我想要的不是追求增长本身 , 而是基于长期要去的地方 , 抓住趋势去创造更大的未来 , 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了?
苹果开发了iPhone其实是颠覆了自己过去的iPod , 杀死了iPod , 做一个新的业务去支持老业务 。
宝洁最早也只是卖肥皂 , 我想19世纪末的时候 , 如果宝洁基于过去去做自我定位 , 就是做肥皂的 , 接下来的战略可能就是聚焦肥皂、深耕肥皂产业链 , 就很难有我们看到的宝洁;但如果看到了19世纪末最大的势能就是广播媒体的出现带动全国品牌的建立 , 就自然会发现还有更大的空间 。
甚至 , 之前我看历史的时候 , 发现中国古代文化也是 , 从南宋以后 , 就失去了开放性 , 开始用过去定义自己 , 走向了自我封闭的道路——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中国文化 , 不符合的就不是 , 而不是保持开放 , 像汉朝、唐朝那样 , 可以把任何文化吸收进来 。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 , 你觉得过去的你和未来的你 , 哪个更大?只有觉得未来的自己更大 , 远比过去已经创造出来的自己要大 , 才能真正洞察到趋势 , 并且不断去开创未来 。 才可以真正看到市场的扩增、需求的迁移、渠道和媒体的变革、科技的渗透和普及带来的势能 , 并且顺应这个势能去创造价值 。
本文插图
面向用户而非计算利弊的勇气
当我们在一个追求增长而非创造价值的心态中时 , 还有一个典型的现象 , 就是陷入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评估判断中 , 然后不论怎么计算和判断都算不出最优解 。
对品牌来说 , 到底是做多品牌还是不同产品统一归到品牌?如果做多品牌 , 就不能复用之前品牌的势能、显得太散;如果做不同产品线共用一个品牌 , 按照定位理论 , 又会扭曲定位和认知 。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 , 到底是做矩阵式APP还是一个大的旗舰APP?
对消费品渠道来说 , 到底是聚焦线上还是扩展线下?
但如果把视角切换为“我如果想要去解决用户的问题 , 应该怎么做?” , 就会发现 , 答案更容易找了 。
比如品牌策略 。 在电视广告场景下 , 用户看广告和去超市购买是分离的 , 他就是需要一个品牌代表一个品类方便去记忆 , 还需要简洁的slogan、清晰的形象和有明确的利益点 , 否则到时候去了超市还是不知道怎么选 , 这时候自然需要你聚焦定位 。 但也有时候 , 比如用户在淘宝买零食 , 他就是需要一家店多买点 , 一个大礼包买回家 , 最好是一个牌子的 , 那自然就是一个品牌代表了多个品类 。
甚至你要不要做品牌 , 也是看你要解决具体用户的什么问题 。 格力需要做品牌 , 因为用户选空调后悔成本太高 , 自然需要稳定的品牌帮忙判断;茅台需要品牌 , 我请朋友吃饭希望摆上一瓶酒 , 朋友就知道这酒很贵 , 不需要解释也能体现我对朋友的重视 , 自然就需要稳定价格和品质的品牌 。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 , 就是增长背后的动力 , 一定来自于用户的持续选择和使用 。 但更多时候 , 进入一个追求增长的心态中 , 我们就会把很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 去计算每一个决定对自身的利弊得失 , 反而越来越分析不清楚 。 我们会基于自身需要什么样的利益反推我们要给用户做什么 , 反而越来越累 。
一个互联网APP , 按照数据分析 , 为了降低流量成本 , 需要提高频次 , 所以就给用户加上很多根本不需要的功能 。
一个集团公司 , 按照战略分析 , 需要开展多元化业务以满足增长的需求 , 所以就逼迫自己去做很多自己并不擅长的行业 , 最终铩羽而归 。
一个家具公司 , 按照对标研究 , 需要提高门店的顾客时长 , 所以学习宜家 , 做多品类的体验式门店 。 但忽略的是 , 宜家的出发点并不是提高顾客的时长 , 而是怎么解决当时它崛起时最重要的客户需求——当我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 如何一站式的在一天之内拥有一个家?这个需求跑到中国可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
推荐阅读
- 中年|近年来,中国快递发货量快速增长,塑料快递包装99%不能有效利用
- 2020|2020年搜狐Q3总营收1.58亿美元 品牌广告收入环比增长8%
- 用户|拼多多涨超20%,用户数增长逼近阿里,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 产业|清华教授魏少军:信息技术产业是全球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 用户|拼多多高增长背后:内循环转型主阵地再出发,中国电商进入拼时代
- 行业互联网|焦点丨同比增长31%!好主人“双十一”销售额突破2000万大关
- 新华社新闻|“万物可播”:直播成为中国电商增长新引擎
- 中年|北京“限塑10条”即将出炉,我国可回收塑料企业12年总量增长4.5倍
- |唯品会三季度营收232亿元,同比增长18.2%
- 良性循环|拼多多的“蜕变”:独有增长路径越走越宽 “百亿补贴”打造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