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越想增长,越难增长的怪圈( 三 )


过去一段时间我上了一些身心灵的课程 , 发现其中有个重要的观点 , 就是“你如何理解你的过去 , 决定了你如何应对未来” 。
我参加过一些公司的复盘会 , 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回顾整个公司发展的过去并以此启迪未来 , 我发现大部分时候本质上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
过去你坚持了什么 , 从而让你有今天的?(暗含的假设就是继续坚持这些会创造更大的明天)
接着会总结出非常多的方法论、经验和价值观 , 这本身没有错 , 说实话还很有收获 , 但接下来又会基于这些总结出来的历史来决定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 这往往就陷入到自我局限里去了 。
我记得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看柯达的案例 , 当时清晰地记得柯达认为自己成功的重要法门是坚持成像的品质和性能(这个belief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进入更加便捷但是成像品质相对低的数码相机市场) 。 但这个归因并不是事实 , 柯达最初的成功是因为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开发了人人都可用的、低价、便捷但性能相对低的相机 , 第一次把相机从一个专业人士的工具变成了大众产品 。 它最初成功的法门并不是高品质 , 而是抓住技术趋势开发适合更多人群的便捷性产品 。
如果我们在复盘会中除了上面的问题 , 还问另外一个问题呢?
“过去你抓住了什么机会 , 或者打破、开创了什么让你有今天的?”
你就会发现视角完全又不一样了 。 我相信每个曾经有过成就的公司和个人 , 几乎都有过或多或少的 , 抓住某个趋势打破惯例的开创性举动 。 但很多人和公司一旦取得了成功 , 就把这一点给忘了 , 误认为自己是靠日复一日地照旧的例行动作来成功的 , 并且期待 , 只要仍然去重复这些动作 , 提高自身效率、改正自己的缺点 , 成功就会再次如期而至 。
当成功没有如期而至的时候 , 就会进一步想 , 是不是自己还是对自己不够狠 , 自己的缺点还是太多 , 自己还是没有足够坚持之前的价值观和做法 , 接着就进入一个因循守旧并且给自己施加越来越多的框框的循环 。
回顾过去 , 我们去思考“我们坚持了什么让我们走到今天”并没有错 , 但是我们经常忽视了另外一个视角 , 就是真正巨大的增长 , 一定来自于巨大势能的推动 , 来自于我们在这样的势能之下做一些有意义的开创性的举动 。
就拿消费品行业来举例 , 历史上成功的大公司 , 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与当时最重要的势能成为朋友 , 率先通过开创性的举动抓住巨大的趋势——新的用户群和市场、新的渠道和媒介、新的科技等等 。
比如LV率先开发出轻便、耐磨损的旅行箱 , 抓住了19世纪欧洲火车普及的机会;NIKE通过赞助顶级球星的方式抓住了电视转播崛起的机会;索尼抓住了晶体管技术的突破开发随身听等等 。
甚至后面一些公司的持续增长 , 也是来自于抓住了新的趋势和机会(比如LV后面成长为一个大集团 , 得益于率先抓住全球化的巨大趋势 , 在全球开展直营门店) 。
这个道理如此之简单 , 但也如此广泛的被忽略 。 当我们进入一个追求增长而非价值创造的视角 , 我们就会特别想延续过去的高速增长 , 于是就会产生这样一个belief:
只要我自己仍然是昨天的自己 , 我就可以复制昨天的成功 。
基于这样的belief , 就什么都不敢尝试了 , 因为一旦尝试去改变 , 我就不再是昨天的我了 , 一旦不再是昨天的我 , 我就不能再复制昨天的成功了 。
即使做新的尝试 , 也会带着浓浓的过去 , 生怕一旦没有使用过去所积累的资源 , 就不太可能取得新的成功 。
比如在智能手机开始盛行的时候 , 微软也看到了这个巨大的趋势 , 但是它的想法是开发一套能够兼容windows上软件的手机操作系统 , 而非完全以手机这个趋势为核心去构建系统——这个战略对当时微软开发windows phone形成了巨大的拖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