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辛弃疾的“沉郁顿挫”词风是怎么形成的?( 五 )


面对官场浑浊、世运衰颓 , 英雄感怆往往在常情之外 , “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 。”辛词“流连光景 , 志业之终”的言语表面与辛弃疾内心真正的沉郁愤懑相互矛盾 , 构成不和谐的画面 , 寓哀沉之调于激越之声 , 遮掩在超旷下的悲凉愈发沉重 。他置身南宋宽忍委弱的政治环境下 , 仕途数起数落 , 复国大业愈发遥远艰难 。“功名只道 , 无之不乐 , 那知有更堪忧”(《雨中花慢·旧雨常来》) , 辛弃疾故作避世姿态 , 语出旷逸 , 实则是为了遮掩悲凉心绪 。沉郁之情不得发 , 遂转为放归求隐辞 , 情绪实质仍沉郁顿挫 , 可谓超旷其外、沉郁其中 , 而且这份有意的“欲盖弥彰” , 更越发令人觉其情沉思郁 。
辛弃疾|辛弃疾的“沉郁顿挫”词风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辛弃疾|辛弃疾的“沉郁顿挫”词风是怎么形成的?】未能戎马报国是辛弃疾一生永远的“意难平” , 归耕时 , 他面对朝廷的排挤 , 只得苦笑自嘲 , 是似笑实悲 。赋闲词中 , 他赞美鸥鸟是“来往莫相猜”的盟友 , 歌颂泉声是“清佩琼瑶”的仙音 , 对归隐生活中的风物看似无比亲近 , 实际却始终疏离 。南宋于辛弃疾而言并非家国;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对南宋来说也只能是“客” 。辛弃疾的避世始终与他的愤世相依存 , 内心怨愤不曾真正排遣 , 仕隐之间从未真正安于后者 。赋闲时期故作旷逸的词章是辛弃疾不平心事的外在表现 , 实则语缓情烈 , 骨力绝遒 , 充满沉郁壮慨 , 涤荡顿挫悲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