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辛弃疾的“沉郁顿挫”词风是怎么形成的?

从屈宋到老杜 , 由诗歌而词赋 , 辛弃疾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与其思想观念 , 心态经历交织调和 , 相伴相生 。辛弃疾的词豪情中怀有深沉 , 雄放处孕育悲凉 , 真正继承了唐代杜甫以来“沉郁顿挫”的情感艺术特质 。辛弃疾“平生塞北江南”的人生阅历 , 词苦心危的精神世界 , 潜气内转和摧刚为柔的情感表现 , 在现实层面上深化了“沉郁顿挫”的底蕴内涵 。
杜甫天宝十三载《进雕赋表》首次将“沉郁顿挫”带入文学批评领域:“臣之述作 , 虽不能鼓吹六经 , 先鸣数子 , 至于沉郁顿挫 , 随时敏捷 , 而扬雄、枚皋之徒 , 庶可跂及也 。”此后 , “沉郁顿挫”被广泛地用于评价杜诗 。
辛弃疾|辛弃疾的“沉郁顿挫”词风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辛弃疾词中即常可见词句语汇脱胎于杜诗:“杜陵酒债曲江边”(《最高楼·庆洪景卢内翰庆七十》) , 用杜甫《曲江二首·其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之意;“独立苍茫醉不归 , 日暮天寒 , 归去来兮”(《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 接受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 , 日暮倚修竹”意;《上西平·送杜叔高》一首中就有“江南好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天日暮 , 何时重与细论文”两句 , 分别接受了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句和《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 ,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 重与细论文”句 。辛弃疾被称为“词中杜甫” 。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辛赞熏陶教育 , 抱定恢复中原 , 统一河山的伟大志向 , 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表南归 , 至68岁卒于铅山 , 却始终没能实现复国理想 。他以“归正人”的身份仕宦南宋朝廷数十年 , 时时被“以异壤视之” , 辛弃疾是寂寞难言的:政治上备受排挤打压 , 处境恶劣;统治阶级的倾轧孤立投射进他文人特有的敏锐诗心 , 忧谗畏讥、隐忍怨艾当属必然 。他对上层的不满只能深藏于内 , 曲折表达 。辛弃疾本横竖烂漫 , 成词却沉郁顿挫 , 正源于满怀平生不平事的矛盾心理 。“功名事 , 身未老 , 几时休?诗书万卷 , 致身须到古伊周”(《水调歌头》) , “待他年 , 整顿乾坤事了”(《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夙愿一如杜甫“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不寝听金月 , 因风想玉珂”(《春宿左省》)般虔诚和执着 。博大深沉、广远厚重的忧国忧生情怀在杜辛二人作品中有相似体现 , 配合奇崛雄深、铿锵拗仄的章法句式 , 赋予作品离合顿挫之妙 。
绍兴三十一年(1161) , 完颜亮大举攻宋 , 中原豪杰并起 , 耿京聚兵山东 , 辛弃疾率众举义 , 奋然南归 。他年仅23岁便在万众之中生擒叛将 , “如侠毚兔 , 束马衔枚”“壮声英概 , 懦士为之兴起 ,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人 , 他极富政治谋略 , 复国决心坚定 , 曾为朝廷提出《美芹十论》等奏议 , 体现出远见卓识的军事眼光 。但此后南渡数十年生涯 , 宦途辗转 , 他却再也没能真正施展过滔滔大略、磊落雄才 。青年时代南归前夕 , 这段气势凭陵的光辉岁月成为辛弃疾此后生命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
南归后的词作 , 辛弃疾频频追忆少年壮举 , 慷慨悲壮 , 凌厉无前 。“谁道投鞭飞渡 , 忆昔鸣髇血污 , 风雨佛狸愁”(《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壮岁旌旗拥万夫 ,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 , 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 , 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 这些词一再追忆昔日英姿 , 除却这段往事本身具有的非凡意义外 , 更多是对词人收复河山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种补偿 。这种补偿也只能通过不断“追忆”或“梦回”的方式接近复现 , 岂不沉郁悲凉!
“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那刀枪铁骑、弓弦雷鸣的英雄战场只能出现在梦境 , 往昔壮美沙场的回忆正凌空直上 , 一句“可怜白发生” , 顿时让万丈豪情陡然下跌、戛然而止、回归现实 。北方战场旌旗蔽空 , 精锐战士骁勇杀敌的梦境赤裸裸地映衬着现实中功名未就、满腔遗恨的南渡衰翁 。今昔对比 , 梦境与现实反差强烈 , 郁怒之词只能化为悲凉之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