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四 )
本文插图
梭罗和他的小木屋
本文插图
孙频:嗯 , 好的 。 我们都知道 , 小说和故事是不一样的 , 小说它是一种艺术 。 刚才傅老师提到的《鲛在水中央》里面的那种山居的情景 ,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生活或是这种情景离我个人比较遥远 , 我之所以把它写出来是因为我内心一直对其有一种向往 。 这种避世感也不是说我具体要逃避什么 , 没有具体的可指性 。
只是说你总是会对那种幽静、静谧、远离喧嚣 , 内心生出渴慕感和向往感 。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那种环境会让人觉得非常自由自在和轻松 。 因此我才会把《鲛在水中央》设置为一个山林的背景 , 一个浓缩了各个时代变迁的人 , 打下了各种时代烙印的人 , 最终选择回归山林 , 我觉得是有内在可行性的 。 也就是说当你看过很多世事 , 发现世事如烟 , 你忽然明白什么样的方式最适合你 。 这样一个人就是要回到他原初的、令他最自在的一个地方 。 当然这个地方也有其最暗的隐蔽性 , 因为它不容易被发现 , 被找到 , 也存在这样一个原因 。 但是从这个人物的精神需求上来讲 , 这个地方对他来说代表着一种归宿感、回归感 。
另外 , 我在小说中把一些古典诗词、古代书籍嫁接到主人公身上 , 也是想在这个人物身上写出一种静谧的力量 , 一种非常安静、非常静谧的精神力量 。 这个东西就像一个秤砣一样 , 可以把他压在生活的某种状态里 。
傅元峰:我看到这个人物身上有一个孙频的灵魂附体 。 在这个人物身上 , 充斥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往事和经验 , 也包含着罪恶和杀戮的一些东西 。 我们上节课讲到了朱朱的《清河县》 , 它写了一组以水浒和金瓶梅人物为线索的诗 。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朱朱的第一人称的抒情者的表达 。 在王婆、在潘金莲、在西门庆身上 , 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核心的自己 。 这可能与我们之前的典型性格、典型环境的理论有一些差异和区别 。
本文插图
小说是一种凝视的艺术 。 它就是你在凝视世界、凝视人群的同时的一种结晶体 。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艺术 , 但小说有它最真实的一面 。
Q
《天体之诗》和《鲛在水中央》有一些共性 , 二篇作品中都有关注到其他星球(月球)上微尘的永恒存在 。 相对于“今人不见古时月 , 今月曾经照古人” , 更具现代感(现代科技知识)、视角独特性 , 更多一层渺小与宏大的对比 。 《鲛在水中央》一文中 , 对夜晚车开过 , 车灯照亮房间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 两篇篇作品都有对黑暗的凝视 。 似乎作者常有这种夜晚凝视、思考的时刻 , 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
傅元峰:我觉得“凝视”是与语言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个美学概念 。 对于黑暗的凝视 。 孙老师自己也提到了 , 即使是追求深邃的小说 , 也不是一直都是为黑暗服务的 。 你怎么看待作家把自己凝视思考的一些时刻带入到自己的小说中?
孙频:我个人觉得小说就是一种凝视的艺术 。 它就是你在凝视世界、凝视人群的同时的一种结晶体 。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艺术 , 但是 , 小说有它最真实的一面 。 我认为好的小说 , 它其中的情感、它蕴涵的力量 , 以及其中最不可言说、又最动人的一些东西 , 是真实的 。 这个东西不是说你在现实中看到了什么 , 经历了什么 , 就把它照搬进去 。 它是无形的 。 但它又是一种结晶体 。 这种结晶其实是来自一个作家的心力、脑力 , 更多的是情感 。 这些东西共同结晶出了小说中最不可言说的、最幽微的、但是又最动人的一些东西 。 这些东西是深深地埋在故事和人物之下的 。 无论用什么渠道 , 作者都是要把自己生命中那些最深邃的、最暗黑的、最深情的 , 也是最让自己难以忘记的 , 或者经历的思考时间最长的 , 经过最多反思的 , 把这些无形的东西写出来 。 而把这些东西写进小说之后 , 凝结成的东西 , 我认为就是艺术 。 它最后变成了一种结晶体 , 这个最幽微的部分是真正的艺术 。
推荐阅读
- 文学报|那年端午,沈从文叩开巴金的家,半个世纪的“老友记”终于再接续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赵松:语言是小说的骨肉血脉气息和灵魂 | 访谈
- 文学报|陈思安:在小说里,将真相倾斜说出 | 访谈
- 鼎湖影像|一份代价高昂的放射影像学报告
- 文学报|理解小小说的流行,在于细节与契机,灵感与闪光 | 新批评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新刊 | 《青年文学》2020年第8期
- 中国科学报|磁力刀“搅拌”癌细胞“凋亡”
- 文学报|《灰衣简史》:进入现代心灵的浮士德,是否也为小说形式创新带来突围?
- 文学报|文学报8月好书榜:袒露自我的真诚,和只有时间才能回答的质问
- 文学报|日常生活的救赎,在于朱三式的人物对苦难坚不可摧的忍耐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