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 , 是无形的 , 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叶兆言非虚构系列作品”推出 | 张平新作《生死守护》问世 | “2020南京文学季”10月启幕 , “青春文学奖”将回归 | ......
问卷调查
【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2020年已经过半 , 写了12年小说的青年作家孙频依然保持着高产 , 在《收获》《十月》《钟山》《花城》等文学期刊上陆续发表新作 。
曾经 , 孙频的作品以生猛酷烈为风格辨识 , 善于展现烈火烹油般的极端人生 , 把人物写至退无可退的绝境 , 有人说 , 她是以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激烈姿态与生活对抗 。
而从去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集《鲛在水中央》开始 , 孙频的写作发生了显而易见的转变 , 叙事趋于克制 , 文字趋于沉静 , 虽然她笔下依然是小人物的故事 , 但这些人是生活在广阔世界中的个体 , 在时代浪潮中奔波、挣扎、逃离、妥协 。 “向那些生命荒芜但不断向上的人、向那些身陷泥沼又渴望清洁的人、向那些拔着头发渴望脱离凡尘的人致意 。 这些人 , 他们的生命固然是卑微的 , 但又是一种倔强的存在 。 ”评论家张莉这样评价孙频近年的写作 。
近日 , 在我报新批评专刊里 , 孙频在与南京大学教授傅元峰的对话中梳理了她对小说的认识 , 对人的精神世界边缘的探索和拓展 , 以及自身的成长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孙频(青年作家) 傅元峰(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个 小说有没有耐读性 , 就是看你有没有把表达的主体很好的、很巧妙地隐藏起来 , 它是必须存在的 , 但它不是赤裸裸地摆在那里 。
Q
您觉得写作时 , 一个作家更应该注重什么?(自己表达的语言、传递的思想、对人物的悲悯还是……?)如何在写作中保持主体性?
傅元峰:孙频老师的作品我觉得凸显了主体意识 。 你比较喜欢第一人称 , 是吗?在转化为第一人称之后 , 读出来的效果就和以前读过的一些作品很不一样了 。 就这两个问题你能不能解答一下?
孙频:第一个问题 , 我觉得形式与内涵要有一个结合 , 只有形式没有内涵 , 或者只有内涵没有形式 , 我觉得我进入不了小说的场域 。 进入场域 , 需要你语感上是正确的 , 需要恰如其分的语感 。 然后在小说的内涵上 , 也就是思想性上 , 当你觉得你没有能力去表现这个思想性的时候 , 你也觉得这个小说写不下去 , 就是进不去 。 所以我觉得这些思想、内涵 , 包括小说的结构 , 一些适当的技巧都很重要 , 缺一不可 ,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篇小说 。
第二个问题 , 我理解的主体性就是说 , 小说的核心是什么 , 它究竟想表达什么 。 无论我用什么样的语言 , 用什么样的调子 , 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 都是为了把这个核心能够很好的包起来 , 但同时又能让人品味到核心 , 又不是一眼看出来 。 这就是傅老师刚才提到的耐读性 。 一个小说有没有耐读性就是看你有没有把表达的主体很好的、很巧妙地隐藏起来 , 它是必须存在的 , 但它不是赤裸裸地摆在那里 , 也就是说 , 通过文学的、艺术的各种手法 , 把它很巧妙地安置和隐藏在那里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傅元峰:我现在来总结一下孙老师的回答 , 关于第一个问题 , 孙老师认为这个同学提到的关于文学的分门别类的要素都是非常重要的 , 她都非常重视 。 她在回答的时候用了“走进去”的说法 , 一篇好的小说在孙老师的观念中是一个立体化的、不会终结的行程 。 在写作中、在阅读中 , 这个行程都不会终结 。 一篇好的小说要提供行程的流线型 。 另外 , 孙老师觉得就语言来说 , 它不应该是平面的 , 这使我想到《聊斋志异》中的《画壁》 , 这个墙壁在什么时候是可以走进去的 。 我发现很多所谓的著名作家 , 一辈子的创作语言都是平面化的 , 不可以步入的 , 孙老师的语言是可以步入的 , 具有生命迹象 。 一部经典作品在语言方面的本质 , 我觉得是应该呈现出不断生长的生命迹象的 , 《红楼梦》就是有生命迹象的小说 。
推荐阅读
- 文学报|那年端午,沈从文叩开巴金的家,半个世纪的“老友记”终于再接续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赵松:语言是小说的骨肉血脉气息和灵魂 | 访谈
- 文学报|陈思安:在小说里,将真相倾斜说出 | 访谈
- 鼎湖影像|一份代价高昂的放射影像学报告
- 文学报|理解小小说的流行,在于细节与契机,灵感与闪光 | 新批评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新刊 | 《青年文学》2020年第8期
- 中国科学报|磁力刀“搅拌”癌细胞“凋亡”
- 文学报|《灰衣简史》:进入现代心灵的浮士德,是否也为小说形式创新带来突围?
- 文学报|文学报8月好书榜:袒露自我的真诚,和只有时间才能回答的质问
- 文学报|日常生活的救赎,在于朱三式的人物对苦难坚不可摧的忍耐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