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三 )


以前我读你作品的观感是 , 救赎的方向是前所未有地打开了一个心理空间 。 就心理空间的摹写 , 在新文学这么长时间的延续历史中 , 很少有作家做到你的这个程度 。 但是在最近的这些创作中 , 我发现心理空间已经不是救赎的唯一的去向了 , 可能掺杂了一些其他的内容 , 你是怎么看待我的这些想法的?
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本文插图

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本文插图

本雅明和他的手迹
孙频:我前期的小说在心理空间里面滞留比较久 , 有那种偏向于内化的、内倾的寻找 。 我现在的作品 , 那种内倾化 , 那种向内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减少 , 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 。 有这个变化可能是因为我之前的那种过多地滞留在心理空间上 , 会让小说显得有点狭窄 , 不够开阔 。 所以我就想办法要把我的空间更打开一些 , 甚至有一些空间是与我个人完全无关的 , 但我觉得我的那种内倾化、内向化 , 还有那种诗意性还是存在 。 但是这几年的写作 , 我会去写更多的生活和更多的人物 , 我会试图把一些与我气质非常迥异的人物写进小说 , 也就是说 , 之前你也许能写的是与你本人气质相近的人物 , 因为你了解他 , 但是我现在就试图写那些 , 与我差异非常之大的人物 , 来打开小说更多的空间 。
傅元峰: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 , 多了一些外部切入的途径 , 而且是非常谨慎的 。 在心理空间里的穿梭和在梦境里的穿梭有一种跳跃性 , 这种跳跃性很容易就能成为一种可以习得的技术 , 所以你现在转向的可能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更加有挑战性的小说美学的区域 , 它也确实增厚了小说中美学的蕴含 。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一些同学的感想和思考 , 再对一些问题进行阐发 。
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本文插图

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本文插图

在我近两年的小说中 , 我在试图做一些探索 , 这个探索偏向于文本的呈现形式 。
Q
我读《天体之诗》和《鲛在水中央》最大的感受是 , 真实和虚构都不需要确定 , 也没有必要确定 , 这种对虚构的包容特别明显 。
傅元峰:在《天体之诗》中 , 孙老师也尝试了非常多的叙事角度 , 尤其是在主客体之间 , 也就是叙事对象和叙事主体之间 , 有一些混淆的美感 。 可能它就形成了一种多声部 , 也就是人们经常在小说中读到的复调 。
孙频:傅老师刚才提到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 在我近两年的小说中 , 我在试图做一些探索 , 这个探索偏向于文本的呈现形式 。 比如说在《天体之诗》里会体现的相对明显一些 , 它出现了一些副文本 , 也就是说 , 小说有一个副调子 , 里面有一些非虚构的成分 , 即采访 , 还把李小雁的诗歌镶嵌进去 , 使它能构成小说的一个副文本 。 这是因为我觉得那种单纯的、从头到尾的叙述有点呆板 , 所以试图把这种副文本嫁接进去 , 然后同时把这种现在和过去、现实和梦境 , 述说与回忆杂糅在一起 , 希望这个小说能呈现出一种多维度的面向 , 如你所说 , 有那种梦幻的气质 。
傅元峰:副文本 , 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 。 它究竟提供了什么呢?在《鲛在水中央》这部小说中 , 我觉得我同时读到了一个人的非常隐秘的孤独的山居生活 , 另外 , 在《鲛在水中央》当中 , 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意象 。 我和孙老师还谈到 , 这些诗应该都是她自己写作的 , 她说是的 , 是角色化的 , 是按照主人公李小雁的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的一个仿拟 。 这就非常像《红楼梦》文本当中出现的大量的诗文的作者 , 他们背后潜在的作者 , 却只有一个 。 也就是说写作 , 在小说当中衍生的一种创作 , 它包含了一种角色化的成分 。 所以我很想和孙老师继续聊一下有关这方面的话题 。 就是近似于《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那样一种山居的生活的存在 , 还有梁海涛(《鲛在水中央》的主人公)和范老的关于书的交往 , 以及在《天体之诗》当中的李小雁的诗歌创作 。 诗、书以及自然之美 , 那种孤寂的自我审视 。 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掺杂一些关于罪与罚的潜在的话语 。 那么这些非常独特的、令人玩味的叙事意象 , 孙老师是否可以再给同学们谈一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