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房子更大了 , 出行更方便了 , 以往用于果腹的一日三餐也极大丰富了 。家庭餐桌上 , 简单的两菜一汤 , 已逐渐被花样繁多的加工、外带食品取代;餐馆里 , 一桌没有十来个菜总觉得拿不出手……看似满足了口腹之欲 , 许多病却不知不觉找上了门 , 人们还给这些病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富贵病 , 即伴随“富贵”而来的疾病 。大家所熟知的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痛风等疾病 , 都被戴上了“富贵”的帽子 。目前 ,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接近4000万 , 已成为世界糖尿病人口“第二大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糖尿病患者为12%;年轻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也在上升 。血脂异常者接近1.6亿 , 高血压患病人数更接近2亿大关 。而人们却常常忽略 , 如此震撼的数字 , 不仅需要高超的医疗水平来改善 , 还要求我们从每天的一口饭一口菜做起 , 从“源头”杜绝慢性病的发生 。管好热量最为重要 【合理营养 预防得上富贵病】虽说富贵病多种多样 , 但若简单归结起来 , 热量摄入超标是导致肥胖的最主要诱因 。为此 , 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署预防及治疗肥胖特别小组成员的美国著名肥胖研究专家约翰?弗尔特博士曾指出:导致肥胖有多种原因 , 主要是遗传、不良饮食结构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其中 , 后两者更是起了决定性因素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素均能为机体提供热量 , 称为热量营养素 。当热量营养素提供的总热量与机体消耗的能量平衡时 , 三种热量营养素分别给机体提供的热量为:碳水化合物约占60%―70%、脂肪约占20%―25%、蛋白质约占10%―15%时 , 各自的特殊作用发挥并互相起到促进和保护作用 , 这种总热量平衡 , 热量比例(或热量营养素摄入量的比例)也平衡的情况称为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 。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食物中所含的能量大于机体的消耗量 , 多余的这部分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 久而久之 , 这个人的体重就可能超过正常的体重标准 , 将引起肥胖、高血脂和心脏病等 。弗尔特博士说:“没有不好的食物 , 只有不合理的膳食习惯 。能否保持健康的关键 , 在于是否做到了均衡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因此 , 控制热量并非单纯摄入或杜绝某一类食物的摄入 , 而是在了解自己营养需求的基础上 , 对各类饮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补充营养“对症下药”限盐少油补点钙 , 防高血压 。吃得太咸是诱发高血压的最大元凶 。因此 , 为了预防血压升高 , 控制食物中盐的摄入量自然首当其冲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 每人每日盐摄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 , 这个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 。但3次营养调查却显示 , 中国许多地区吃盐量均已超过20克 。除了限盐外 , 还应限制脂肪的摄入 , 因为油脂摄入过量导致的血脂升高和血压升高密不可分 。最后 , 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 。这两种营养素不仅对骨骼健康大有裨益 , 其实对控制血压也同样有效 。由于中国人普遍无法从膳食中获得足够的钙 , 因此 , 最好的方式就是补充钙―维生素d合剂 。健康脂肪多摄取 , 防高血脂 。很多人认为高血脂是吃油多闹的 , 所以为了避免脂肪升高 , 带点儿油的东西都不能沾 。这种想法过于片面 , 毕竟油有好坏之分 。首先 , 坏胆固醇含量高的五花肉、香肠、腊肉、动物油等应该限制摄入 。其次 , 多吃含有“好胆固醇”的坚果、深海鱼、大豆、橄榄油等 。这些健康的油脂 , 不仅可以降低坏胆固醇对人体的危害 , 还可以成为维生素a、d、e等人体必需营养素的载体 。除了正常饮食外 , 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深海鲑鱼油胶囊、小麦胚芽油胶囊、天然类胡萝卜素胶囊等 。做饭之前看指数 , 防高血糖 。血糖控制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 必须通过药物治疗、体育锻炼和营养治疗多管齐下来实现 , 而营养治疗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往对糖尿病病人饮食的研究 , 仅限于控制糖摄入量 , 但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 。为此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大卫?靳克斯博士对66种食物进行了试验 , 试图发现食物与血糖之间的关系 , 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第一 , 白面包比白糖更容易升高血糖水平;第二 , 大多数含糖食品(糖果、冰激凌等) , 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迅速升高血糖 。这样一来 , 我们就可以用“血糖生成指数”来反映某种食物和葡萄糖相比 , 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了 。我们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 其余人们常吃的食品 , 蜂蜜的指数为73、西瓜72、黑米粥42、豆腐31、牛奶28、苹果36、柚子25……那么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大于70的 , 为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小于55的 , 则为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这样一来 , 只要看着指数做饭 , 对血糖的影响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生活方式决定一切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人的健康长寿 , 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8%取决于医疗条件;而60%取决于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 , 健康有1/3的因素是不可控的 , 而另外2/3 , 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医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 , 专家们仍苦口婆心地劝说人们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 , 来预防各种疾病 , 尤其是“富贵病”的发生 。除了饮食外 , 还需要注意适量运动 , 每天30―60分钟 , 每周3―5次的中强度运动可让身体保持活力;戒烟限酒 , 及早戒烟不仅可以降低肺癌发病率 , 对心血管也有保护作用 , 每天可以喝少量红酒;心理平衡 , 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息息相关 , 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 活在阳光的世界里 , 也是健康的“必修课” 。(来源:《生命时报》)
推荐阅读
- 特殊养分的保健绝活
- 缺乏营养的6大健康信号
- 专家提醒四类人要少吃桃
- 男人至关重要的7种营养
- 烧茄子营养不太好
- 黑米吃法及营养
- 三种水果预防痔疮
- 饮食预防癌症十四法
- 食物巧搭配营养更健康
- 蜂蜜的营养和颜色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