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海穴位位置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 。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 。
文章插图
照海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照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
生理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
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 。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 。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 。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 。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 。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
照海穴的作用特异性: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 。
照海穴意义: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 。
运行规律: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
文章插图
功效作用吸热生气、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
1、缓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目赤肿痛等;
2、缓解治疗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惊恐不宁等;
3、缓解治疗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小便频数等;
4、缓解治疗便秘、疝气 、脚气等 。
主治疾病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1、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
2、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 。
3、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5、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6、其它:便秘 。
穴位配伍照海穴配列缺穴、天突穴、太冲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
照海穴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
照海穴配合谷穴、列缺穴,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
照海穴配中极穴、三阴交穴,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
刺灸法治法:寒则点刺出血,热则补之灸之 。
针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整个踝部 。
艾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
照海穴解析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 。别名阴蹻 。属足少阴肾经 。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 。
1、照海 。照,照射也 。海,大水也 。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 。
2、阴跷 。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
3、漏阴 。漏,漏失也 。阴,阴水也 。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 。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 。
4、足少阴阴跷脉之会 。同照海名解 。
别名:Zhào hǎi(阴跷穴,漏阴穴)
文献摘要《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