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茶采摘时,漫山的茶树,宛如一颗颗小星星,在云遮雾绕的山间,时隐时现,此情此景,即使没有饮茶,仿佛也让人尝到了新茶的甘甜和芳香 。
名茶飘香 万国来求
黄山之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春游黄山,傍晚迷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寺院 。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一周,升腾,转圈,化作一朵白莲花,然后散成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清香 。知县惊叹不已,问后方知此茶名为黄山云雾,由此与长老结下茶缘 。时光辗转,后来,这个知县得以在皇帝面前重演白莲奇景,皇帝大悦,将知县官升几品,留在帝都 。然而,这个知县却心系云雾,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黄山,最终弃官为僧,传为佳话 。
传说虽不可考,但这名山竞秀的土地,却积淀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对于徽茶历史,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据他介绍,关于徽茶最早文字记载见近两千年前的《桐君录》: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 。汉、晋时的庐江郡辖今安庆、六安、合肥的部分地区,从那时起皖南、皖西两大茶区初步形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 。东晋元帝时,有记载宣城茶叶入列贡茶,可见徽茶当时品质颇高 。到了唐宋时期,歙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地区茶叶因量大质优,受到民间热捧 。据记载,歙州所产茶品质优异,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人皆尚之 。每到新茶上市季,在往返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茶商络绎不绝,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摩肩接迹而至 。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 。同一时期,宣州鸭山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名重一时,风靡江南,远传京洛,时人谓之名茶辈出,万国来求;名器佳泉,茶道大行 。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 。徽茶借徽商席卷全国,远传海外 。当时,徽州休宁松萝茶,与长兴罗岕茶、苏州虎丘茶为当时茶界三甲,曾引来郑板桥赞美,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贾母饮茶的描写,当时妙玉端茶给贾母,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 。这段描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清朝期间,六安茶已进入王侯将相家,成为当时的名品 。
清末,徽茶传承创新,厚积薄发 。一飞冲天的黄山毛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金的太平猴魁、风靡欧洲的祁门红茶、独树一帜的六安瓜片均创制于这一时期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选全国十大名茶,此四样茶榜上有名,徽茶占之近半 。同时,皖产名茶还有歙县老竹大方、石台雾里青、岳西翠兰等一大批,这些名茶如群星一般,闪耀在中华茶文化的璀璨天空 。如今,黄山毛峰等绿茶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会有更好的发展 。
品味宁静 修身立德
两千年时光荏苒,今天的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然根深蒂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时,茶又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元素琴棋书画剑,茶酒诗礼花 。
民俗专家宋国强说,茶最早的表述文字是查,意为用完餐后喝一碗茶汤,用来减除油腻、消化食物、排除毒素 。后到汉代为荼,直到唐代,茶成了人们的日常饮料,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便把荼字减去一横,成为今日的茶了 。宋国强认为,茶的兴盛与汉晋佛教传播、道教兴起有关 。佛家眼里,茶是禅定、心静的必备之物;道家眼里,茶有助炼内丹的作用,同时也是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炼长生不老的好材料 。对茶叶的这些看法和做法,已经脱离作为饮料的物态形式,始有茶文化之端倪 。过去由于条件所限,茶树是不能移植的,因此茶有不迁的别称,进而被赋予从一而终、忠诚不叛的寓意 。至今,在我国的不少民族中,订婚、结婚的仪式上,以茶敬客仍是一项主要仪式,这一仪式的来源大多也就是由于茶树不迁的特性 。
对于皖产名茶,安农大茶研所丁以寿副所长如此概括:黄山毛峰,芽尖峰芒,滋味醇甘,香气如兰;六安瓜片,去梗去芽,汤色澄明,回味悠长;太平猴魁,两叶一芽,平扁挺直,龙飞凤舞在丁以寿看来,中国人以茶养生、修性、联谊、示礼、怡情、育德,在一杯杯品茶中升华而成的茶文化,是融茶与自然、社会、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蕴涵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次,以奉献、利人、利国、俭清和真为精神,集中继承和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和诚处世的思想 。
推荐阅读
- 解读中西方茶文化
- 适合与家人起看的茶文化电影
- 走进信阳 感受不样的茶文化
- 乌龙茶对茶文化的影响
- 带你了解从古至今的茶文化
- 雨花茶茶文化园地中的朵奇葩
- 探究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 安溪乌龙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 茶史介绍,绿茶的历史起源
- 从煮茶到懒人茶看千年茶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