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乌龙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安溪乌龙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据实验研究发现 , 乌龙茶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精神疲劳 , 有助于爱美人士抑制肥胖、美容养生 , 还具有消食止痢的功效 , 在各方面对人体的健康都有着积极作用 。在国务院6月7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 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作为我国茶类中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 , 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走过了漫长的数百年 , 迎来了全面保护与弘扬的崭新时代 。传承:一部绵延的历史
史载 ,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 , 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 , 结合安溪铁观音的实际 , 创造出一套乌龙茶铁观音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 , 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 , 采用灵活的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 。围绕乌龙茶制作技艺的起源 , 有了美丽的乌龙打猎、乌龙太子传说 , 以及如今已妇孺皆知的魏说与王说 。
安溪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 , 在全县的分布范围随时代变迁而不同 。清初时主要分布于西坪、虎邱、芦田、感德等乡镇 , 至清末已传遍全境 。特别是近年来安溪茶产业的迅猛发展 , 全县铁观音种植地区不断拓展 , 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广泛传播 。
与此同时 , 安溪种茶、制茶师傅不断被聘请到包括广东、台湾等在内的全国五大乌龙茶产茶区传播制茶技艺 , 高峰时期曾达数千人 。像知名的台湾包种茶和木栅铁观音就皆由安溪人创制 。
历经代代茶人手手相传 , 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薪火日盛 , 制作工艺日益成熟 , 由最初的脚揉手捻 , 发展为现在的采摘、初制、精制三大部分 。其中初制含晒青、揉捻、烘干等先后十道工序;精制部分含筛分、烘焙、包装等六道工序 。
发展:一项惠民的竞技
作为传承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 , 安溪乌龙茶制作在发展中充分借助了竞技的力量 。沿袭至今的茶王赛习俗便是如此 。在不断的赛茶中 , 一代代安溪茶农革新生产技术 , 改良制作工具 , 推动技艺持续提升 ,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新中国成立后 ,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 安溪县大力实施茶业富民发展策略 , 建设优质乌龙茶基地 , 改进乌龙茶制作技术 , 改良茶叶制作机具 , 茶叶生产技艺日新月异 。
受制于传统制茶技术靠天吃饭的特征 , 夏暑茶的质量和价格一度受到影响 。感德茶农王奕荣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 , 发明了空调制茶 , 克服了这一难题 。如今 , 这项技术在全县得到了普遍推广 , 空调制茶也成了每个茶农必会的基本技能 。而从加工机具上看 , 一批批手动简易型制作机具被逐渐淘汰 , 换成了现代化加工机械 , 也加快了铁观音制作技艺的革新 。
制作技艺的发展 , 拓宽了铁观音的销售市场 。如今 , 安溪铁观音的国内市场建立起以安溪中国茶都为中心的国内外营销网络 。经营茶叶的商行 , 都纷纷把精选的安溪铁观音作为镇行之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