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二 )


当上游的健康得到保障 , 下游的疾病才会减少 , 问题才能被根治 。
关乎健康的场景包括生活、工作、出行各个方面 , “上游还能产生更多的产品需求 , 不再限于问诊、检查等 , 还包括患者教育、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产品 。 ”李天天说 , “上游”的用户群、服务场景、产品开拓空间都很丰富 。
李天天向健识局解释 , 选择做上游的另一考虑 , 是觉得互联网医疗行业应该是医疗属性先行 , 而非互联网属性 。 因此 , 做流量不如做心智 , 百年协和受患者信任 , 正是用了百年时间去建立品牌 , 占领患者心智 。
在上游具体如何操作?通过建立心智——丁香医生科普教育建立健康生活心智、疫情地图实时数据建立科学权威心智、丁香医生在线问诊建立线上咨询超预期体验心智、丁香园公开课建立医生为优质内容付费心智 。
不过 , 为了确认这个方向 , 丁香园内部也有过争论:团队愿景为什么要从“疾病更少”变成“健康更多、生活更好”?怎么就能生活得更好了?
D+C双核2014年 , 以在线问诊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兴起 , “丁香医生”也应运诞生 。 那时候 , 丁香园已经用10多年时间网罗住中国大部分执业医师的归属感——有了专业医生资源 , 在专业领域构筑了足够宽的护城河之后 , 再转向做大众C端业务才会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
“我们把医院的医疗叫做严肃医疗 , 把C端的健康需求叫做消费医疗 。 ”李天天向健识局解释 , 互联网的能耐再大 , 也替代不了线下专家、医疗机构和检验检查设备 。 互联网医疗未来的爆发点应该是在消费医疗(院外) , 而不是严肃医疗(院内) , 这是李天天的清醒判断 。
为了寻找D端(Doctor , 医生端)和C端(Customer , 大众端)的结合点 , 丁香园也探索了很长一段时间 , 焦点就在于:到底是要流量 , 还是要深度(建立心智)?
最终确认:消费医疗不应该为了追逐流量而造成服务品质下滑 , 为此 , 需要始终强调对医生端的严格要求 。 目前 , 丁香园平台上有210万执业医师 , 经过逐一筛选和培养 , 其中50000名在丁香医生APP上为大众服务 , 筛选标准除了专业门槛之外就是有没有服务意识 。 目前 , 丁香医生线上回答问题时 , 回复达到300字的医生占88% , 500字以上的占50%以上 。
“这是一个消费者心智打造的过程 。 ”李天天向健识局解释 , 很多消费者很聪明 , 会同时用很多平台 , 当一个平台的医生给他写了300字 , 解释得很清楚;另一个平台医生回复的是“没关系 , 没事” , 用户感受和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 最终 , 用户会忠于体验更好的品牌 , 形成信任心智 。
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文章插图
“丁香妈妈”则是D+C端双核建立心智的另一范例 。 2014年10月 , “丁香妈妈”新媒体开始运营 。 这是一个专业垂直于母婴领域的平台 , 专注于解决新手妈妈的育儿焦虑 , 为新手妈妈提供体系化的知识性内容 。 为建立心智 , “丁香妈妈”提出的口号就是“为学习型妈妈服务” 。
在李天天看来 , 类似“丁香妈妈”的产品就是深入洞悉用户需求和心智的产品 。 在健康行业 , 只有用户对你信任了 , 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
李天天认为 , 只要建立好对应人群的心智 , 很多个垂直细分领域都能单独跑出一个小巨头 , 除了母婴 , 还有皮肤、睡眠、口腔、两性等等 。
但是 , 目前而言 , 除了母婴 , 丁香园并不急于进军下一个细分领域 。 有媒体问李天天:母婴是好赛道吗?能做成功吗?拿到这轮融资后 , 下一个细分领域打算做什么?
“预测的事我从来做不了 。 ”李天天说:“就像在黑夜里开车 , 车灯只能照10米 , 照样还是能开出上百公里 , 目前先做好母婴就够了 , 及时观察车窗外的环境 , 能够有快速反应的组织能力 , 我觉得就挺好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