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吉人当年来拓跋魏,表演了战舞,拓跋魏的汗惊呼:竟有如此好战的民族,连舞蹈都是战舞。
而灭掉夫余、豆末娄的勿吉人,开始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满洲语、蒙古语、汉语中,辅音为z、zh、j一些词的同源关系
很可能是这样:
最初是指尖的东西,如针、箭,然后衍生出“导向”、“指示”,并延伸为“指使”、“指挥”、“指派”、“提示”、“提醒”、“教”
由“教”,延伸为“介绍”、“媒介”、“媒人”,衍生出“道路”、“道理”、“向导”
由“道路”衍生出“条状”
由“指示”衍生出“前方”、“东方”
这些词的满洲语、蒙古语的词根通常是“jo”、“ju”、“ja”、“za”等,而汉语对应的则是辅音为z/d、zh、j/g的“走”、“足”、“脚”、“指”、“针”、“椎”、“扎”、“蛰”、“则”、“辙”、“照”、“就”、“假”、“借”、“据”、“矩”、“朝”、“遵”、“召”、“介”、“举”、“教”、“救”、“尖”、“箭”……
包括“东”,古汉语也是z辅音
朱蒙,夫余语意为“善射者”,“朱”是“箭”的意思,可能跟蒙古语的“针”和满洲语关于箭的一些词汇同源
后来高句丽崛起,成为满洲地区第一强国,南部勿吉人依附于高句丽,但始终没有完全被高句丽统治,这些南部的勿吉人,也就是南部的靺鞨人,成为高句丽重要的兵力来源,高句丽与隋、唐的战争中,靺鞨人都是主力,非常勇猛,有一次,李世民在与高句丽的战争后,放了高句丽俘虏,却活埋了几千靺鞨兵,因为这些靺鞨人帮助高句丽,据说还射瞎了李世民一只眼睛(韩国说法)。
因为勿吉人祖先挹娄人在南下过程中灭了沃沮,而后来又灭了夫余,因此,南部的靺鞨人都有秽貊成分,如粟末靺鞨占领夫余故地后,也被称为浮渝靺鞨(夫余靺鞨),说明夫余人也融入到靺鞨人中。
从高句丽壁画中就能看到靺鞨人的铁浮图、头插翎羽、戴皂罗巾等靺鞨-女真的习俗。
南部靺鞨与高句丽时战时和的同时,也入侵百济和新罗,或者联合高句丽,或者单独。
高句丽联合南部靺鞨打算灭新罗时,新罗向唐求援,唐灭掉高句丽国,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而南部靺鞨一部分在早前就西迁辽西、燕州、幽州、定州等地,融入当地民族中,如一部分粟末靺鞨,还有一部分,依旧留在高句丽和南部靺鞨故地。
后来,粟末靺鞨(或白山靺鞨)的大祚荣,整合南部靺鞨人和高句丽遗民,建立靺鞨国(渤海国),当然,北部肃慎地的黑水靺鞨也逐渐壮大中。
渤海国是南部靺鞨人建立的毫无争议,高句丽灭国后,《三国史记》记载: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人,并不把渤海人视为高句丽人,而视为靺鞨人,而与渤海国交流非常频繁的日本人,也在记载中说明渤海国土人少,靺鞨人多,这里的土人可能指高句丽人,或南部靺鞨和高句丽融合的民族,也就是说,渤海国依然以南部靺鞨人为主体,如白山靺鞨、伯咄靺鞨、粟末靺鞨等。
渤海国灭后,北部靺鞨和渤海国遗民的南部靺鞨走向统一,延续了古老的族称肃慎(可能是东方人之意),契丹人称之为jurchen,汉人称为朱里真、女真。
女真建立的女真国(汉称金国)灭国后,又在满洲地区建立了真国(汉称东夏),后来亡于蒙古
蒙古人依照女真人原有的模式进行管辖,从元到明,朝鲜半岛北部,原南部靺鞨地区,依然有很多女真人,成为后来满洲诸部,他们相比北部女真更早接触畜牧、农耕、定居等,北部的女真逐渐形成海西等部,海西、建州内部既有北部南迁成分,也有南部原有成分
还有一些女真人,在改族称为满洲前并没被编入八旗,俄罗斯人沿用蒙古人对女真人的叫法jurchid,叫他们杜且尔人,或朱且尔人,这些人一部分入旗后改族称为满洲,另一部分与乌德盖、那尼(乌尔奇)、那奶(奥罗奇)、鄂罗克(乌尔塔)等边缘女真融合。
上边这段,是我们介绍一下勿吉国的前世今生,此文关键,我要要谈勿吉国第一次出使北魏帝国的这段历史。
推荐阅读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庐山历史上的今天 - 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