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血泊中坐稳宝座的赵光义<李裕民( 五 )


太宗对待亲弟的手段如此残酪,连自己的长子元佐也看不下了,公然站出来鸣不平。当听到廷美死讯后,竟发疯了。(《宋史》卷二四五)他哪里知道这是乃父篡权阴谋中的最后一手啊!
4.太祖亲信将领的撤换与死亡
宋太祖是靠着一群把兄弟拥戴上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义社十兄弟(《 宋朝事实》卷九)开宝九年时,十兄弟中王审琦、韩重赟等已死,石守信已解除兵权,此时仍掌军权的尚有:李继勋,长期镇守北都大名,杨信在京负责全军的训练。太平兴国二年( 977)闰七月,宋太宗解除李继勋职务,一月后死去(《长编》卷一八)。九月,命崔翰取代杨信之职。第二年五月,太宗突然上杨信家看望(“遽幸其第”) ,次日即死。(《长编》卷十九)同年三月,宋太祖亲信将领李重勋卒。(同上)太平兴国二年(977)十一月,将掌管禁卫十二年的太祖心腹将领党进调出京城,任忠武节度使(《长编》卷十八),半年后死去(《宋会要》仪制一一之一九)。
5 .盛传的奇闻。
统兵灭掉北宋政权的金朝统帅斡离不,大杀太宗子孙,他的相貌与太祖一样(《古事比》《七修类稿》) ,人们认为这是宋太祖对太宗夺国的报复。此说虽属迷信,却反映了太宗杀兄篡位之说, 直至南宋仍广泛流传于众人之 口。
四、太宗篡权成功的原因
1 .太宗蓄谋已久,太祖毫无思想准备。《玉壶清话》卷七记载了一个典型例子:
开宝初,太宗居晋邸,殿前都虞侯奏太祖曰:“晋王天日姿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 ”上怒曰:“朕与晋弟雍睦起国, 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 敢离我手足耶?”亟令诛之。
有人揭发,太祖不引起警惕,反而处以死刑,后人谁敢知情告密?这为以后酿成悲剧铺平了道路。
2.宋太宗选择了最好的时机
开宝九年八月,宋太祖命党进伐北汉,九月至太原。十月宋与北汉激战。 宋太祖在上台前任殿前都点检,他的死党多为军人,如果不是出兵打仗、离开东京,太宗很难篡权,即令篡了权,也可能被忠于太祖的军人打垮。这年十月是最好的时机,同时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因为此时南唐等国均已平定,吴越国用一纸命令,即可归顺,只要打下北汉,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大规模的战争有可能暂时停止。
3.在宫中收买、安插了内线。
最重要的是“特承太祖恩顾”的宦官王继恩。
“及崩夕,太宗在南府, 继恩中夜驰诣邸,请太宗入,太宗忠之,自是宠遇莫比。 ”(《宋史》卷四六六本传) 他应是参与谋杀太祖的要犯,倘若限于报告一个死讯,这是任何宦官都能办到的,太宗无须给予极高的宠遇,更不会任命为剑南西川招安使,执掌一方军权。
五、谜底
讨论至此,谜底已经揭开。这是一件谋杀案,元凶就是宋太宗。目的在于篡夺皇位。
具体些说,赵光义早在开宝初年就结交豪俊,图谋不轨,但表面上与太祖关系极好, 备受宠信。开宝九年 (976)十月,正当太祖等亲信将领出征北汉之际,光义认为下手时机已到。十九日晚,太祖邀他进宫饮酒,屏退太监宫女,边谈边饮,直到三鼓才分手, 大约光义在酒中做了手脚,太祖上床不久便断了气。在宦官王继恩等人帮忙下,匆匆洗净尸体。拂晓,便召集近臣观看,以示正常死亡。随后在枢前即位,假意恸哭一番,给弟侄加封,以安顿人心。又下诏命征北汉之师罢战。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元太平兴国。 不到两年时间,太祖亲信将领李继勋、杨信、李重勋、党进全被撤换,随即死去。太宗掌握军权以后,便对弟侄下毒手,平兴国四年(979)八月,迫使太祖长子德昭自杀。六年三月,德昭弟德芳死去。九月,太宗指使柴禹锡等诬告皇弟廷美, 贬官在外的赵普投其所好,编造金匮遗诏,以掩天下人耳目,太宗即提拔为宰相。七年四月,赵普指使人诬陷廷美、卢多逊勾结谋逆,制造冤狱。廷美谪居西洛后,赵普又指使李符诬告廷美, 雍熙元年 (984)正月,廷美死于房州。赵普怕李符泄露机密,将他贬死春州。太宗为了减轻自己罪责,居然将一母所生的亲弟说成是乳母耿氏之子。至此,长达八年的残害亲骨肉的行动才算告终,凶手宋太宗在血泊中坐稳了宝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