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原题作《揭开“斧声烛影”之谜》。李裕民先生,山西大学、陕西师大教授,宋史学家。
文章插图
在前面踢球的两人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宋太宗赵匡义,后面观看的四人分别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
千百年来,“斧声烛影” 成为一大疑案。事过千年, 当事人的声音已无法听到, 史官的记载又多回护曲笔, 我们现在能弄清事实真相吗?我认为, 只要严格遵循唯物主义的原则, 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把有关“斧声烛影”的一切蛛丝马迹搜集起来, 并作综合考察, 真相是不难澄清的。
一、有关驾崩的几条记载
文莹《续湘山野录》云:
祖宗潜耀日, 尝与一道士游于关河, 无定姓名, 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 自御极不再见……后十六载, 乃开宝乙亥岁也,上巳祓禊,驾幸西沼, 生醉坐于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急回跸与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生曰: “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后苑。苑吏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止数日不见。帝切切记其语。
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 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 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 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 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枢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按文莹, 僧人,熙宁九年 (1076年)作《湘山野录》、《续录》称王安石为荆公,安石封荆国公在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 又称神宗为皇帝, 而不称其溢号,知其时神宗尚在世, 则此书应作于元丰四年(1081)至七年 (1084)间,上距太祖之死一百年有余。文莹“交游尽馆殿名士”,常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如丁谓(966一1037)、苏舜钦(1008一1045) 、欧阳修(1007一1072)、王安国(1028一1074)、元绛(1008一1083)、石扬休(995一1057) 等,这些人都是朝廷要员,了解内幕,有的人(如丁谓)太祖死时年已十一岁,后来当了宰相,他们有可能接触当时甚至当事之人,文莹记载绝非向壁虚构,故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据此录入《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十七。 这条材料说明:
1 .宋太祖死前身体无病,故能邀光义酌酒对饮。 太祖之死事出突然。
2.太祖死前,只有光义在场。太祖在睡眠中死去, 其时光义“留宿禁中”,只有他有作案的可能, 有作案的时间和条件。也只有他作案能得到最大的好处, 取而代之,即皇帝位。
3 .天明后请近臣看遗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是为了证明属正常死亡,不是谋杀,然而“如出汤沐”,似乎证明尸体是洗过的。 果真如此, 从将五鼓死到晓, 时间很短, 为什么如此匆忙洗尸呢?这不是有意抹去谋杀的痕迹吗?
(二)蔡惇《直笔》云:
太祖召陈抟入朝,宣问寿数,对以丙子岁十月二十日夜或见雪,当办行计,若晴雾须展一纪。至期前夕,上不寝。 初,夜遣宫人出视,回奏星象明灿。交更, 再令出视, 乃奏天阴, 续言雪下, 遂出禁钥, 遣中使召太宗入对, 命置酒, 付宸翰属以继位, 夜分乃退。 上就寝, 侍寝者闻奔息声异, 急视之, 已崩。太宗于是入继。
(《长编》卷十七注引)
按蔡惇,南宋初年人,此称道士为陈传,当属传闻之误,据《陈抟本传》及《杨文公谈苑》,陈抟太祖时未尝入见。从此书与文莹说稍异看,两说似非出于一源,但驾崩前太祖弟兄会饮宫中则是相同的,此可作为上说的佐证。
推荐阅读
- 五代十国|历史揭秘,烛影斧声,一场兵不血刃的皇权变更
- 虐恋豪门她倒在血泊中,他冷眼旁观“想离婚,就把肾给雪儿!”
- 豪门虐心他抱着血泊中的冰凉的尸体,心都碎了“初言,我错了!”
- 斧声|斧声烛影,千古之迷。其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 辽宋夏金|烛影斧声之谜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