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活》杂志|薛勇院士:遥感反演助力大气污染防治( 二 )


“2019年 , 我们中心在这些背景下应运而生 , 目前主要工作是使用高分辨率、高光谱大气成分遥感技术 , 动态、定量地评价燃煤电厂、焦化厂、煤化工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气溶胶颗粒物及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排放 。 我们团队还可以使用长时序、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 , 反演煤矿区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质量、植被指数、人为热排放等生态与环境指标 。 ”薛勇教授介绍 。
负责和承担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
薛勇院士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 , 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空间物理本科专业 , 在北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读完研究生后留在北大任教 。 两年后 , 薛勇到英国丹迪大学攻读应用物理专业博士 , 后来在英国读了博士后 , 在英国多所著名大学任教 , 从讲师成长为教授 。 他是英国皇家特许物理学家 , 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地学遥感学会高级会员 , 英国物理研究所学术成员 , 英国遥感和航空测量学会专业会员 。
《环境与生活》杂志|薛勇院士:遥感反演助力大气污染防治
本文插图
图|2016年 ,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市 , 薛勇在欧洲空间局举办的“我们生活中的星球”大会上发言 。
在国外期间 , 他承担了众多重大科研项目 , 如欧盟FP7计划项目、欧洲航天局(ESA)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项目等 。 1999年 , 薛勇入选我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授 , 此后与国内科研院所建立了许多合作关系 。 他还担任国家遥感中心“龙计划”大气卫星遥感项目的首席调查员 。
薛勇院士介绍 , “龙计划”是国家遥感中心与欧洲航天局对地观测部2004年在地球观测领域启动的大型科技合作研究计划 , 目的是联合中欧知名遥感专家开展合作研究 , 促进遥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 每4年为一期 。 历经16年 , 中欧双方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政府搭建平台 , 科学家自主参与 , 共享地球观测数据”的科技合作机制 , 建立了中欧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应用的独特渠道 。 在前四期合作基础上 , 最新的“龙计划”第五期涵盖了气候变化、大数据分析等10个研究领域的55个合作项目 , 丰富了卫星数据共享资源并扩大了参研科学家规模 。
薛勇院士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全球变化大数据的科学认知与云共享平台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部沿海天-空-地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子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间序列技术的NOAA/AVHRR 陆地气溶胶遥感反演研究”项目负责人 , 曾经担任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基于遥感机理模型的高性能陆地大气气溶胶定量反演”项目负责人 。 他30多年来在国内外一直从事“定量遥感”的研究工作 , 研究重点基本相同 。
根据薛勇院士的观察 , 近年来 , 我国在能源与环境遥感研究方面与欧洲、美国的差距在迅速缩小 , 在一些领域甚至超过欧洲水平 , “欧洲的科研规模比不上中国 。 中国在这方面的科研水平一直是和美国比肩的 。 ”
2019年 , 薛勇被全职引进到中国矿业大学工作 。 聊起这些年的跨国经历 , 薛勇教授动情地说:“我在国外长期从事大气环境遥感方面的研究 , 我国近些年大气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 我就希望能把自身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中 。 落叶归根 , 我也想为家乡的建设做点贡献 。 我从小就知道徐州最好的大学是中国矿业大学 , 虽然我没在此就读 , 但她在我心中始终很亲切 。 矿大是以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特色的高校 , 煤炭消费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 , 所以我选择回到徐州的矿大工作 。 ”
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9年9月18日 , 薛勇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1994年 , 目前拥有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46国的600余名院士、通讯院士和荣誉委员 , 他们是各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 。 “它的存在反映了世界科技新的发展趋势 , 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多学科交叉和非政府机构体制等特点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