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ZARA还在,但没有人想学它了( 三 )


中国服装消费市场处于剧烈变化阶段 , 或许女孩子们曾经青睐ZARA的时髦与快速 , 如今却已转向追求更独特、更能表达自我的小众品牌 。
在虎嗅的采访过程中 , “性价比”和“多元化”是多个采访对象不约而同提及的词语 。
服装IP孵化器、服装供应链平台轻链的联合创始人周栋认为 ,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购买服饰选择少、看重的是“功能性”(保暖、亲肤等) , 那么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服饰消费2.0时代” , 人们开始买品牌、买LOGO , NIKE、Adidas再到后来的Supreme都可被划入此类 。
“现在 , 则是3.0时代了 , 大家都是表达化消费 , 注重品质和性价比 , ”周栋表示 , “现在的新趋势是:去品牌化 。 ”
冷芸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 “一个可以肯定的趋势就是‘多元化’ , 品牌风格终究会更加多元化 , 垄断型、霸主型品牌会减少 , 小众品牌数量会更多 。 ”
服装是一个高频、非标准化的消费市场 。 “不是到换季的时候 , 女孩子才需要买新衣服的 , ”钱昱帆认为 , “由于这样的消费心理存在 , 所以你甚至不知道消费者的饱和点在哪里 , 她可能会无止境地需要更美的穿搭 。 ”
“ZARA的竞争对手太多了 , ”一位ZARA忠实粉丝告诉虎嗅 , 她从上大学起开始购买ZARA , 到现在毕业了四五年依然保持着一月一次的购买频率 。 她仍旧喜欢ZARA的方便快捷——逛街的时候随时可买 , 价格不“肉疼” , 但ZARA最初提供给她的那种时尚感 , 越来越容易被取代 , “我也买几十块的淘宝店 , 也买几千块的买手店 , 以前买的ZARA的衣服大部分已经淘汰了 , 少部分现在仍旧能搭配着穿 。 ”
ZARA|ZARA还在,但没有人想学它了
图片

图源IC Photo
钱夫人也认为 , 和护肤品消费不同 , 服装品类(尤其是女装)的消费特性决定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往往是跨越价格的 。
消费者对护肤品品牌的选择 , 往往锁定在一个比较固定的价格带:习惯了用几千块的贵妇品牌 , 就很难再选择非常便宜的开架品 。 但购买一两百块衣服的消费者 , 却有充分可能购买五六千块的衣服 , 服装品牌很难说清自己的竞对究竟是哪几家 , 因为“处处都是竞争” 。
在服装业 , 小众和个性化未必意味着少量 , 毕竟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服装市场 。 根据管理咨询公司Oliver Wyman的调查 , 受疫情影响 , 2020年中国服装市场规模将下降15%、蒸发约4000亿人民币——即 , 服装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达到2.3万亿 。 在一块如此巨大的蛋糕上 , 不管怎么切都能切出足够的分量来 。 钱夫人认为 , 哪怕是一些看起来小众的服装类目 , 比如大码女装 , 依然可以做到很大的体量 。
至于中国人对“性价比”的追求 , 可以从近年来在中国卖得如火如荼的优衣库身上得到印证 。
根据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发布的财报 , 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直营门店数量(767家)在今年8月首次超过日本(764家) 。 和5年前相比 , 优衣库中国门店数量基本翻倍 。 从2015年起 , 优衣库已经连续5年拿下天猫“双十一”女装品类的销售冠军 。
周栋认为 , 和ZARA不同 , 优衣库的服装更为大众化、受众面更广 , 但同时也在用UT系列与各大IP(KAWS、奥特曼、火影忍者等等)联名的方法做文化输出 , “它是一个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品牌 , 大家对于高品质和性价比的追求 , 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大 。 ”
机会藏在更碎片的市场里
消费者需求的改变 , 反向推动着供应链端进行改变 。
此前虎嗅Pro文章《这件阿里还没干成的事 , 价值万亿》中提及 , 目前服装业已慢慢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大品牌+高效整合供应链阵营 , 另一个是中小品牌+松散供应链阵营 。
ZARA正是前者的典范代表 , 但在如今的中国服装行业里 , 新机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小品牌+松散的、社会化产能的供应链阵营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