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ZARA还在,但没有人想学它了

出品|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格根坦娜
编辑|房煜
题图|
再迟钝的人也能感知到 , 身边的快时尚门店正在减少 。
在零售业 , 开店与闭店都属于“日常工作” , 但快时尚大撤退成为了中国商业地产行业近年来的共识:2017年起 , Forever 21、New Look、Old Navy、Esprit、Earth Music & Ecology等品牌先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 ZARA的母集团Inditex在今年6月宣布全球闭店1200家 , 更是被外界视为全球快时尚品牌没落的最有力佐证——最大的快时尚品牌尚且如此 , 遑论第二三四五(002195,股吧)名 。
在宣布闭店前 , Inditex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7400家门店 , 旗下品牌的所有门店都是标准式的:风格统一、灯光明亮 , 当季新品密密地挤在一家店里 , 按照惯例 , 衣架上的衣服会根据销售数据不断调换 。
但与此同时 , ZARA依旧在开店、开大店 。
10月15日 , ZARA全新亚洲旗舰店于北京王府井(600859,股吧)大街开业 。 和往常开在购物中心里的门店不同 , 这家旗舰店是独栋建筑 , 拥有4层楼面、占地超3500平方米 。 原先开在这里的是中国男装品牌海澜之家(600398,股吧)的旗舰店 。
新旗舰店有几个鲜明的特征:绿植鲜花元素遍布 , 大型LED曲线屏幕足足有8块 , 男女装与鞋包等产品均有独立的体验区 , 收银台也做了全新设计 。 在这个四层楼的大店里 , 每层都有快速付款区 , 还有几台人脸收费设备 , 让顾客的付款流程变得更快——总之 , 和从前的门店完全不一样 。
大型旗舰店往往是一个品牌“秀肌肉”的表现 , 同时也是希望用新的元素 , 再次打动消费者 。 但ZARA面对的是一个变化更剧烈的中国市场:
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垂直化 。 以往购物中心位于一楼黄金点位的ZARA、H&M们 , 在租约到期后被运动潮牌、轻奢品牌取代;
疫情的到来强力催化了新销售渠道崛起:电商直播 , 这种渠道的改变则反向影响了制造端、供应链 , 乃至公司的运营模式;
供应链侧 , 数字化转型正在持续进行 , 从面辅料到成衣制造 , 再到完整的柔性快反供应链 , 都有大量企业想要分一杯羹 。
我们难以论定ZARA在中国市场的未来 , 究竟是逐渐淡出还是绝地翻盘 , 但可以明确的是 , 在剧烈变幻的市场中 , 中国的快时尚领域很难再出现一个垄断霸主型的、拥有绝对话语权与议价能力的品牌 。
对于很多曾经试图模仿ZARA的品牌来说 , 这不是个好消息 。 昔日被称作“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603157,股吧)从2018年起就在持续扩大亏损:2020年上半年 , 实现营收14.3亿元 , 同比下降63.80%;净亏损为7.07亿元 , 较上年同期扩大41.97% 。 据统计 , 今年以来 , 拉夏贝尔先后63次成为被执行人 , 仅在10月成为被执行人的次数就高达18次 。
也许 , 不会再有“中国版ZARA”出现了 。
ZARA|ZARA还在,但没有人想学它了
图片

ZARA已经不够快了
ZARA等快时尚品牌征服全球的秘诀有两个:
一是快时尚模式本身的魔力 , 速度快、选择多、并且时髦 , 时装周秀场上的新款两周后就能出现在快时尚门店中 。 这种速度的代价可能是不够好的质量和设计感 , 但它价格亲民、能给消费者提供“时尚民主化”的感觉;
二是快时尚品牌与购物中心的互相成就:在快时尚品牌进入中国时 , 购物中心就非常热衷于用快时尚来引流 , ZARA、H&M乃至优衣库都是新商场在招商时最优先考虑的品牌 , 在一个购物中心里 , 快时尚品牌常常密集扎堆 。
但到了2020年 , 速度本身已不再是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优势——淘宝上的女装店铺 , 能做到比ZARA出货还快的比比皆是 。
以目前淘系女装的头部品牌集团宸帆为例 , 根据宸帆方面提供的数据 , 公司在2019年的GMV为33亿 , 在淘系(天猫+淘宝)女装GMV排名中位居第三 , 排在绫致集团和优衣库后面 。 宸帆目前的业务主要有两条:自主品牌与MCN , 除了雪梨这样的知名头部红人外 , 旗下签约孵化的红人在200位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