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唱空小米的逻辑为什么是错的


|花旗唱空小米的逻辑为什么是错的
本文插图

小米集团(1810.HK)股价强势反弹 , 年初至今涨幅超过一倍 , 特别是八九月间收复发行价“失地”后叠创新高 , 从一年前的低点起算最高涨幅超过200% , 成为今年大热的科技股之一 。
市场对“小米现象”自然不乏解读 。 值得注意的是 ,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 , 小米股价上涨主要受益于华为与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势能转换:市场预期华为未来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可能缩小 , 而小米将是最大的获益者 。
花旗最新的一份研报就是这种观点的拥趸 。 这份研报针对华为可能剥离荣耀手机的传闻给出“逆向”结论:假设荣耀(分拆后)仍然是小米的主要竞争对手 , 小米将面临中国市场出货量的下滑 , 进而影响小米的业绩以及股价 。 花旗由此下调了小米目标价并给出了“卖出”的评级 。
仅凭某个市场传闻就下调一家公司的评级 , 花旗有刻意唱空之嫌 。 更重要的是 , 花旗的分析显然“刻舟求剑” , 既忽略了荣耀从华为体系完全剥离后的运营难度 , 也忽略了小米这两年国内市场基本盘的稳固以及业绩基本面的变化 。
抛开这些不提 , 小米股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真的是“华为跌倒小米吃饱”吗?
如此理解显然狭隘了 。
估值修复是上涨主因
小米今年股价上涨 , 主要反映的是市场对小米估值的修复 , 也是典型的“戴维斯双击”:一是小米开始进入利润释放周期 , 二是小米过去估值不合理 。
小米上市之后 , 尽管强调自己商业模式更接近互联网公司 , 但市场依然是按照硬件公司不到20倍的市盈率给小米估值 , 导致小米股价一度低迷 。 这种估值方法对小米并不公平合理 。
但小米上市之后的两年 , 小米优化升级业务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全球化布局 , 无论是中高端市场还是海外发达地区市场均已拿到入场券 。 从财报看 , 小米的智能手机与IoT、互联网增值业务相互协同促进 , 业绩基本面持续向好 , 2019年营收已突破2000亿元——其中海外收入近半 , 更开始进入利润释放周期:继去年经调整后净利达到115亿元后 , 小米今年上半年净利创纪录达到66亿元 。
清晰的成长路径、良好的增长势头 , 使小米的估值再难被压制 。
值得一提的是 , 即使是通过iPhone智能手机征服了互联网的苹果 , 几年前的市盈率也长期徘徊在不到20倍 , 但随着业绩打破外界预期 , 从2019年开始苹果的市盈率随着股价不断攀升 , 最新市盈率已接近40倍 。 在全球科技股表现突出的背景下 , 无论港股还是A股都愿意给优质科技公司以较高的估值溢价 , 如歌尔股份、立讯精密、欣旺达等手机产业链公司市盈率都高达50-100倍 。
今年以来随着股价上涨 , 小米的市值已达到5400亿港元(约700美元) , 市盈率约40倍 。 对一家进入世界500强、国际市场表现突出、技术实力不断提升的中国科技巨头来说 , 这样的估值表现只不过是对过去两年成绩的如实反映 。
所谓小米股价上涨受益于替代“华为” , 经不起推敲 。
【|花旗唱空小米的逻辑为什么是错的】值得一提的是 , 小米过去两年的业绩增长是建立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基础上的——2019年华为手机业务将资源转向国内 , 给小米、Oppo、vivo等公司很大压力 。 至于小米在海外市场不断取得突破 , 更多是得益于较高的性价比、智能手机与IoT爆款产品的相互拉动等 。
话说回来 , 小米确实可能会从华为撤退的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获益 , 但如果小米未来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市场份额和业绩增长 , 目前的市场表现会不会只是起点呢?
小米的“核裂变”
顶级公司的诞生离不开竞争 , 但本质还是靠正确的战略、产品以及生态 。 与其反复琢磨小米和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此消彼长 , 不如研究他们的核心战略和护城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