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外资化妆品频遭“山寨”,政府发文整肃恶意抢注商标( 三 )


南方周末|外资化妆品频遭“山寨”,政府发文整肃恶意抢注商标
本文插图
淘宝搜索美妆品牌3CE , 相似商标下有四家店铺 。 (淘宝搜索页面截图/图)
恶意注册的结局
被抢注的商标大多有这些共性:来自海外 , 有一定知名度 , 多为小公司、小品牌 , 还未正式进驻中国 。
家住上海的王诚给****采访人员看了他拿到的授权书 , 不无“幽怨”地说起自己被恶意注册的往事 。
2017年 , 他拿到了某日本小众美妆的代理授权书 , 虽然事前做了调查 , 国内已经有了抢注的商标 , 但他握有日本公司的独家授权 , 并不觉得品牌冒用问题难以解决 。
想要入驻天猫旗舰店 , 除了需要有正常的经营执照、官方授权书等文件 , 还必须出具品牌商标注册证(即R标) 。 王诚有两种拿回商标的方式 , 一是向对方购买商标权 , 二是向商标局申请对方商标无效 。
第一种方式王诚尝试了 , “对方直接开价80万 , 我的代理授权也就百来万 , 小本经营 , 怎么可能再给他这么大一笔数目?”
王诚之后咨询了律师 , 对方告诉他 , 官司不是打不赢 , 但耗时至少要一年以上 , 而且对方看起来很有可能已经找到了潜在的买家 。 第三方买下品牌后显然是要尽快展开业务布局 , 这对王诚来说是最坏的消息 。
果然不久后 , 王诚就在线下商场看到了这个品牌的身影 , 完全一样的名字 , 相似的包装 。 这时王诚已经开始考虑放弃品牌名字 。 又过了几个月 , 品牌堂而皇之地在天猫开启了旗舰店 , 并且在首页注明为“官方旗舰店” 。
事已至此 , 王诚只能选择改名 , 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淘宝上 。 晚了一年上线 , 旗下的王牌化妆水销售量只有对方的一半 , 更让王诚无奈的是 , 王诚竟然还收到了举报 , 称自己售卖的是假货 , 他只有不厌其烦地向消费者解释 , 自己才是那个日本的“正身” 。
事实上 , 遇到此类情况 , 绝大多数的品牌最终都选择改名 。
“从结局来看 , 这对很多企业反而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 大多公司都耗不起 。 ”王诚解释 , 因为大多抢注商标者只有两个意图 , 一是转手卖高价 , 二是继续经营 , 但是为了防止产品与原商标过于重合 , 万一被注销会有很大风险 , 抢注者在经营后会尽量扩大自己的生产线 , 争取在商标范围内开发更多的产品 , 反过来和原品牌竞争 。
这时候 , 时间对品牌方而言就至关重要 , 你要做的就是以最快速度与对方缩小时间上的差距 , 以弥补未来可能会有的损失 。
商标为何难维权
品牌抢注在国内并不罕见 , 近年来在美妆行业的集中爆发 , 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的高速扩容 。
根据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数据显示 , 2013年到2017年 , 中国化妆品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6% , 远超全球平均增幅 。
贝恩公司大中华区兼并购业务主席周浩向****采访人员分析 , 在海外市场 , 大多美妆个护类产品的市场都已趋近饱和 , 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 , 无疑是最好的开拓地区 。
然而进入中国对海外品牌来说并非易事 , 尤其是中小品牌 。
融力天闻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淑娟对****采访人员解释 , 商标权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 , 它有地域性和申请在先性的两大原则 , 前者决定了外国公司想要进驻中国 , 必须重新申请国内的商标 。 后者则规定 , 如果两个企业同时注册同一商标 , 往往是“先来后到” , 谁先注册谁拿商标 。
这对国际企业而言就有了天然的劣势 , 因为在它决定是否进驻中国之前 , 很可能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 , 抢注者便会接踵而至 。
当然 , 如果是全球知名企业 , 监管又对品牌有一定了解 , 抢注获批就比较难 。 但中小企业就不一样了 , “如果你的企业知名度只是在本国 , 品牌保护又没有及时延伸到中国 , 监管没有额外注意的义务、把商标给你却驳回别人的申请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