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的“明撕”与“暗战”

本报采访人员 高沛通 赵毅 广州报道
在公共舆论场中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电器” , 000651.SZ)与“弄虚作假”似乎是语义完全对立的词汇 , 当两者被连接使用 , 其中的强烈“错位感”正是助推消息引爆的重要因素 。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采访人员注意到 , 7月3日晚间 , “格力电器被中国移动取消中标资格”的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 阅读量破1.3亿 。
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快速发酵之前 , 本报采访人员就“弄虚作假”问题曾致函格力电器方面 , 未获对方回应 , 多名上述项目工作人员则在沟通中称 , 结果已经公示 , 具体“弄虚作假”情况不对外披露 , 事件发酵之时 , 美的集团方面工作人员亦未回应 。
不过 , 随着事件的发酵 , 格力电器很快展现了其一贯的“彪悍”作风 , 事件登上热搜当晚 , 格力电器发布声明回应事件系“材料整理失误” , 此后格力电器公开发声 , 更直接将战火引至竞争对手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集团” , 000333.SZ)方面及招标方中国移动 , 随着美的集团方面的解释、“清者自清”回应以及中国移动官方的沉默 , 事件往“罗生门”方向发展 。
透过 “明撕”的表面现象看 , 是渠道变革下 , 两大空调巨头的“暗战” 。 与格力电器当下力推“新零售” , 进行渠道变革相比 , 美的集团推行“T+3”“商务中心”“网批”等时间点更早 , 2020年5月 , 光大证券(601788,股吧)发布的研报称 , 自2019年第四季度开始空调领域发生的激烈价格战 , 实质是美的集团借助经营模式变革向格力发起的份额挑战 。
近期有媒体援引美的集团方面内部人士说法称 , 美的集团计划至迟在2021年实现对格力电器空调业务的赶超 。 家电分析师刘步尘则认为 , 作为国内空调领域双“寡头”、市场份额占比合计约70%的美的集团与格力电器 , 必有一场“恶战” 。
舆论场上的“明撕”
“别人造假大家或许会原谅 , 但格力造假大家不会 , 为什么?因为董明珠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格力是一家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 , 是一家诚信可靠的企业 , 是一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 这样的企业形象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 怎么突然你自己也造假了呢?这个落差太大了 , 公众无法接受” , 本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格力电器被指弄虚作假舆论发酵之时 , 一名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在朋友圈尝试分析相关消息在舆论引爆的逻辑 。
本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此次事件发生的领域 , 是在招投标方面 , 而招投标领域的透明性 , 一直受到公众的质疑 。
如果细看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上负面行为公告 , 会发现从2020年年初至7月9日 , 其实上面已公布了352个二级供应商负面行为公告 , 29个一级供应商负面行为公告 , 涉及的不仅有格力电器 , 还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广为市场熟知的公司 , 其中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000063,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均被指在相关采购项目中存在质量不合格问题 , 不过相关公告并未引发类似格力电器此次事件的大规模热议 。
事件发酵后 , 格力电器当夜发布声明回应 , 称系格力电器区域经销商项目组投标人员在提交申报业绩证明材料时 , 把格力电器中标的“华为团泊洼8号地块工业项目(一期)”当作了“华为团泊洼8号地块工业IDC项目(一期)”整理申报 , 属于申报过程中的材料整理失误 。
后续 , 格力电器更一如既往展现了其“彪悍”作风 , 指美的集团相关公司在中国移动的相关招标项目中 , 出现“发票信息不一致”“技术参数不合规”问题 , 格力电器曾就相关问题多次向中国移动反馈 , 并在公开文章中反问“为什么在存在这么多问题的情况下重庆美的还能屡次中标 , 甚至屡次唯一中标?” , 称将结合其他问题再次报送中国移动 , 以求公平对待和公正处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