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宿|刘跃进 | 曾明《诗学“活法”考索》序( 二 )


胡宿|刘跃进 | 曾明《诗学“活法”考索》序
本文插图

李白《上阳台帖》 资料图片
作者发现 , 在“活法”说提出、阐发和演变过程中 , 无论是胡宿还是吕本中 , 常以“弹丸”“珠丸”作比喻 。 如胡宿诗:“倾出囊中和月露 , 皎如盘底走珠丸 。 ”“弹丸”“珠丸”等与“活法” , 其实大同小异 , 只是内涵有所不同 。 苏轼多次以“弹丸”论诗文 , 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象 。 与之相近的是用“脱兔”比喻 , 依然是他所倡导的好诗如行云流水 , 常行于所当行 , 常止于不可不止 。 这种比喻自然、贴切 , 很有诗韵 。 曾明师从著名学者王发国先生 , 长期浸润六朝诗学 , 尤其钟情钟嵘《诗品》 。 他从胡宿、苏轼等人的主张 , 联想到谢朓所推崇的“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说 , 联想到沈约提出的“三易”说 , 于是从“音”“义”两个方面上溯六朝 , 章分句析 , 旁罗参证 , 将宋代的“活法”说与六朝诗学联系起来 , 呈现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 沿着这样的思路 , 作者又将胡宿等人的主张 , 与唐代“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精神联系起来 , 为胡宿、苏轼、吕本中的理论主张探得活水源头 , 找到诗学依据 。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 胡宿等人所倡导的“活法”说 , 既是对齐梁流美圆转诗风的继承 , 也是唐代多元文化交流、佛学儒学互补背景下诗坛革新的必然结果 。 “活法”说的提出 , 为中国诗歌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 唯其如此 , 胡宿无可争议地成为这个转变时期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
作者还发现 , 苏轼的若干文学主张 , 如“八面受敌”与“以情理推之” , “弹丸脱手”与“兔起鹘落” , “无意为文”与“有为而作” , “随物赋形”与“行云流水” , “以文为诗”与“以赋为文” , “以我观物”与“自是一家”等 , 无一不是对“活法”说的最好实践 。 归纳起来 , 所有的线索都集中在“有意于文者之法”和“无意于文者之法”辩证关系上来 。 苏轼倡导“无意为文” , 并不是绝对的 , 从创作过程看 , 最初或出于“无意” , 其实始终处在“无意”和“有意”之间 , 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则是“活法”说所指引的“无意”境界 , 是“天工”与“人巧”、“无意”与“有意”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 。 这种理论主张对北宋文人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
吕本中是宋代诗学“活法”说的核心人物 。 虽然他不是中国诗论“活法”说的首创者 , 但他对“活法”说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在某些方面 , 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之处 , 至少有五个方面的贡献值得表而彰之:一是给“活法”说界定通达的内涵和外延;二是给“活法”说充实应有的内容;三是给“活法”说指明运用的方法;四是为“活法”说探寻理论的来源;五是让“活法”说走向文坛 , 产生巨大影响 。
为了系统地解释上述发现 , 作者从传统中国文论语境“内部”出发 , 将所论要点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坐标上 , 重新梳理各种理论命题、核心概念以及这些文学主张在创作方面的种种表现 , 努力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其来龙去脉 , 把握其演变逻辑 。 同时 , 作者又时时提醒自己 , 要以全球语境为参照 , 超越东西方的隔阂 , 努力寻找某种“共通”的源头 , 商略异同 , 探寻本质 。
更值得称道的是 , 作者不是孤立地研究文学观念史 , 而是密切联系创作实践 , 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融为一体 , 切合实际 。 譬如他论胡宿诗歌的创作 , 强调他对西昆派的纠偏 , 更强调他对北宋中期创作的影响 。 这种影响不是口号式的 , 而是创作风格、写作手法的变化 。 就创作风格而言 , 胡宿的诗歌既有僻涩难解、艳丽凝重的一面 , 也有平淡简远、清新自然的另一面;就写作手法而言 , 他既有割裂古事堆砌丽藻的“昆体”成法 , 也有直写所见所闻所感的白描手法 。 这种概括 , 让我们想起曹植 , 想起杜甫 。 他们也是引领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 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 当然 , 就诗歌创作成就来说 , 胡宿远远不能与曹植、杜甫相提并论 , 但他有诗史的意义 。 他的诗风僻涩艳丽 , 手法上对典事的频繁使用 , 对丽词的过分追求 , 是“继”西昆体之“往”;白描手法的运用 , 平淡清新的追求 , 又预示着新一代诗体的来临 。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期 , 胡宿的“活法”说不是简单地对“西昆体”的颠覆 , 而是拯救“西昆体”的弊端 , 希望后来者能扬长避短 , 开创新路 。 这一点 , 近似于后来的吕本中 , 虽脱胎于江西诗派 , 却反戈一击 , 用“活法”“金弹”拯救后江西诗派“生硬”“晦涩”之弊 。 他们的理论反思 , 他们的创作实践 , 更有内在的引领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