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宿|刘跃进 | 曾明《诗学“活法”考索》序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刘跃进 | 曾明《诗学“活法”考索》序
本文插图
曾明《诗学“活法”考索》 , 商务印书馆2019年12月出版
诗歌本无法 , 也无规 , 它只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 。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说 , 早期的诗歌只是人们劳作之时或闲暇之余 , 为协调步骤 , 或抒发情感而发出的自然声音 , 记录下来 , 很可能就成为诗 。 从发生学角度看 , 歌在前 , 诗在后 , “歌诗”可能比“诗歌”更好地概括早期诗歌的特点 。 《左传》说“歌诗必类” , 《墨子》说“歌诗三百” , 就是如此 。 两汉以后 , 上古流传下来的歌被系统收集整理 , 作为案头的“诗” , 渐渐脱离“歌”的性质 , 走向独立 , “诗歌”便成为主流 。 《汉书·礼乐志》说:“和亲之说难形 , 则发之于诗歌咏言 。 ”此后 , 诗歌逐渐被文人规范 , 由杂言到四言、五言、七言 , 由古体到近体 。 规则确立固然是好事 ,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束缚 。 于是人们又要寻找突破 , 便出现了长短句、散曲乃至现代新诗 。 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循 , 由僵化的“死法”到灵动的“活法” , 中国诗歌实际上走着一条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道路 。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 唐宋诗歌的巨变最引人瞩目 。
李、杜、元、白、韩、柳等大诗人开创了唐诗的全盛时期 , 就像高耸云端的大山 , 横亘于中晚唐北宋诗人面前 。 盛唐时期的创作 , 万众景仰 , “何如海日生残夜 , 一句能令万古传” 。 往后的路该怎么走?永远臣服在前人脚下 , 高山仰止 , 就只能像大历诗人那样 , 回归自我 , 追求幽怨孤寂的诗美 。 这显然不会为那些充满创新意识的诗人所接受 。 于是 , 晚唐北宋诗人谋求创新 , 别开词体 , 一时蔚为大观 。 词 , 终于闯出一条新路 。 诗呢?是恪守前人的“死法” , 还是追求现世的“活法” , 这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诗学论争的核心 。 以刘筠、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选择了模仿 , 创作上中规中矩 , 雍容华贵有余 , 清新闲适不足 。 当然 , 其中不乏精彩之句 , 但总体平平 , 则毋庸置疑 。 难怪元好问讥讽这些诗歌“独恨无人作郑笺” , 讥讽作者都掉进书袋子 , 走不出来 。
本文插图
【胡宿|刘跃进 | 曾明《诗学“活法”考索》序】王时敏《杜甫诗意图》之一 资料图片
就在西昆体盛行的后期 , 胡宿从这个流派中脱颖而出 。 他也崇拜西昆诸老 , 追模前人 。 如“西北浮云连魏阙 , 东南初日满秦楼” , 上句用“西北有高楼 , 上与浮云齐” , 下句用“日出东南隅 , 照我秦氏楼” 。 《诗薮》认为这两句“联合成句 , 词意天然” 。 可是 , 尽管语工形肖 , 终究还是模仿 。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 , 长此以往 , 不会成就气象 。 他在《又和前人》诗中无不感慨地写道:“诗中活法无多子 , 眼里知音有几人?”这里 , 作者拈出“活法”一词 , 多少有些反省的意蕴 。
从这里入手 , 曾明教授敏锐地注意到胡宿诗论的学术史意义 。 于是 , 他研读基本文献 , 爬梳剔抉 , 将微观的文献解读、版本梳理、文字校勘和宏观的理论阐释、分析考论融会贯通 , 最终梳理出宋代诗学中“活法”说的演变脉络 , 并作如下概括:胡宿是宋代诗学“活法”说的创始人 , 苏轼是“活法”说的成功实践者 , 吕本中是“活法”说的理论建构者 。 以“活法”说为线索 , 以胡宿、苏轼、吕本中为重点 , 曾明教授将他的思考浓缩在《诗学“活法”考索》一书中 , 将这一理论命题放置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位置 , 因枝振叶 , 沿波讨源 , 看到一些前人不曾注意或讨论不多的文学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