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再造与新生:此心安处新河浦( 三 )


“在这里 , 你看到的是文化 , 是一种生活方式 , 是烟火气、市井气 。 ”王莹莹说 , 新河浦是一座开放的“广府宅院” , 是广州市井的本真面目 。
广州在地公圆投资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林山对此持有相同看法 。 他在新河浦参与设计了六个展览空间 , 主题包括丝绸、香水等 。 这些空间都是在老建筑内部 , 经过微改造而成 。
“我们只不过看到了广州的生活方式 , 把布展的经验与本地人文结合了起来 。 ”在他看来 , 秉持“旧城活化”的理念 , 广州打造出了西关和东山两个样本 。
西关是政府由上而下 , 通过顶层设计力推的改造;东山口则以新河浦为代表 , 是一群有本地情结的居民、业主、商家乃至租客主导 , 自下往上带动的城市更新 。
如今 , 街区内大部分历史建筑依然保留着居住功能——建筑的产权以私有为主 , 业主多为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去完成旧房改造的住户 。 他们或亲自上阵 , 或委托管理人打点 , 在富足的物质生活外希冀塑造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 。
以逵园为例 , 如今已是小资装扮的文艺场所 , 早已与数年前的景象有天壤之别 。 王莹莹记得 , 小时候逵园就已是“人去楼空”的闲置状态 。 后来 , 因为机缘巧合 , 她接触到了海外房东委托管理老宅的人员 。
经历了长时间的沟通 , 王莹莹意识到 , 房东不想出售房子 , 但对“活化”老屋很感兴趣 。 “微改造后的再利用就是对老房的最好保护 , 也是对文化资源的二次发掘 。 ”王莹莹说 , 考虑到地域养成的文化背景 , 房东一般会对于出身本地的运营者 , 持有更多认可 。
烙印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 承载着旧时家园的怀想 , 如今的新河浦在情怀驱动的改造下 ,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腹地崛起了一方“市内桃源” 。
侯门敞开:自治成就熟人社区
兜兜转转穿越新河浦 , 类似逵园的咖啡馆、手作店、照相馆、设计事务所如同散落的珍珠 , 被无形的线索串联起来 。
|文化的再造与新生:此心安处新河浦
本文插图

逵园 。
它们不事张扬、体量较小、与世无争 。 以洋楼群为场景 , 构成了新河浦“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展示片段 , 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也在这里生根 。
其实 , 早十年又是另一番景象 。 2008年 , 时任东山街新河浦社区居委会主任江琼走马上任之初 , 在入户开展居委会工作时屡吃“闭门羹” 。 “以前 , 居民很少与居委会往来 , 他们不会在意社区治理的事情 。 ”江琼苦笑着感慨:“何谓‘侯门深似海’ , 我算是切身体会到了 。 ”
旧时的广州流传着“富西关、贵东山”“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 。 作为近代以来达官显贵的聚散地 , 位于东山地区的新河浦也或多或少具有了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贵族气质 。 一位在当地居住了68年的老者直言:“我一把年纪了 , 都不知道居委会的门开在哪里 。 ”
多次登门无果后 , 江琼只能采取“预约”的方式 。 如今 , 去居民家中之前 , 江琼需要先给他们打电话约定时间 , 住户才肯打开庭院大门 。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近年来居民互助会的成立 。 起初 , 新河浦社区的五个路段由于没有禁停标志 , 车辆被随意停放在路边 , 高峰时狭窄的街道里停了300多辆车 。 长此以往 , 车辆往往堵住了住户的房门 。
“这时 , 我们居委会牵头 , 为每个路段选出来居民代表 , 去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 。 ”江琼解释 , 居民代表由于了解当地住户情况 , 对车辆实现了有效管理 , 从而破解了堵路难题 。
由此 , 新河浦社区的群众被调动起来 , 每月都有的例会也加深了居民和居委会之间的联系;部分路段的住户还自发建起了微信群 , 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可直接在群里反映 , 居委会成员随即开展解决工作 。 “十多年的保护和活化 , 让新河浦历史街区修旧如旧却又焕然一新 。 ”江琼说 , 新河浦也从一个陌生社区成为了熟人社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