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再造与新生:此心安处新河浦


南国夏日的午后 , 斑驳沧桑的慎园外 , 一行正值青春年华的女生手捧五彩花束 , 驻足在古香古色的建筑下 , 倚门回首 。 摄影师将相机调成复古模式 , 定格的画面铺上了一层浅黄色 , 她们宛若置身民国时代 。
这里是东山新河浦 。
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廊柱……“红砖洋楼”聚集在这里;493栋百年建筑、东山五大侨园、中共三大会址……风花雪月与千秋功业流淌在这些青瓦红砖间 , 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理念 , 沉淀了凝成广府百年神韵 。
是的 , 百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富商巨贾、军政要员在此大兴土木 , 开启了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新河浦的开发建设 。
2019年 , “广州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工程”项目获得了亚洲景观营造领域的最高荣誉——“亚洲都市景观奖” 。 百年老城区又再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
与早年的大刀阔斧不同 ,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进入了“小而微”“盘活存量”的阶段 。 如果说西关是政府由上而下 , 通过顶层设计力推的改造;东山口则以新河浦为代表 , 是一群有本地情结的居民、业主、商家乃至租客主导 , 自下往上带动的城市更新 。
东山印记:近代广州建筑样本
慎园是我国著名企业家、归侨曹冠英所建的私邸 , 它位于驰名岭南的培正中学正门对面 。
|文化的再造与新生:此心安处新河浦
本文插图

新河浦 。
在这里 , 我们见到了曹冠英之子——88岁的曹国裕老人 。 在曹国裕的印象中 , 这间他出生的房子由父亲的同学、留美建筑师雷佑康设计 。
在曹老的带领下 , 穿过慎园奶黄色水泥粗砂的围墙 , 看到的是与墙外决然不同的景象——4棵古树迎面而来 , 最老的一棵苹婆树已逾百岁 , 两人合抱才能抱得过来 。
豪宅之雍容华贵仅从门窗便可一窥乾坤:俗称“菠萝片”的慎园玻璃在当时的国内绝无仅有 , 门外的防盗网从香港进口 , 柚木制成的门槛可经受数十年岁月的雕琢而不朽……
除了关于器物的记忆外 , 更让新河浦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地近代以来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 。
慎园旁边的简园 , 原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琴石的产业 。 在民国的教科书中 , 南洋烟草在当时的民族烟草行业里排名第一 。 “我父亲和朋友一起经营的华成烟草公司排第二 。 两家就挨在一起 。 ”忆起旧时实业兴邦的故事 , 曹国裕中气十足 。
随着烽火燃起 , 民族商业短时间内归于沉寂 。 曹国裕随父亲转战广西、香港 , 后来还去了越南一带 。 然而 , 报国之志从未在徙居异乡的曹国裕心头隐去 。 颠沛流离17年后 , 1945年他终于踏上故土 。 此后半生 , 他将自己所学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
作为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大、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民居街区 , 漫步新河浦随处可见一栋栋侨房 。 “在广州 , 两千年的历史看越秀;五百年的历史看西关;百年历史则必看东山 。 ”雷鸣夏老人在新河浦逵园出生、东山长大 。 阳光从朱阁倾洒进房内 , 他望着窗外青翠欲滴的爬墙虎 , 手指稍稍朝下压了压 , 说:“广州现代化的起点就在东山!”
20世纪20年代 , 广州的现代化一度以东山的发展为蓝本 。 雷鸣夏评价道:“近代崛起的城市中 , 有些城市最繁华的地带是外国人设计的租界 。 但在广州 , 最繁荣、核心的地方却是中国人自主建设的东山口、新河浦 。 ”
1921年 , 首任广州市市长孙科在父亲孙中山“花园都市”理念的影响下 , 提出了拓展广州东郊为新式住宅区的设想 。 这一设想被具体规划为“模范住宅区” 。 其选之地马棚岗、竹丝岗等均在新河浦西北侧的东山地区 。
随后 , 广州数任市长都有过在海外学习规划的经历 , 华侨建造的新河浦洋楼正是西洋风格落地本土的典范 。 因此 , 无论从朝向、排水 , 还是从构造方式看 , 广州的房屋均采用了东山地区的建筑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