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会玩|《正义联盟》“施耐德版”确定播出:粉丝运动的胜利属于谁?


2020年5月21日凌晨 , 导演扎克·施耐德(Zack Snyder)在直播平台上宣布 , 电影《正义联盟》的“扎克·施耐德版本”将于2021年于HBO MAX流媒体平台上播出——这意味着 , 从2017年开始的 , 轰轰烈烈的“发行施耐德导演剪辑版本”(#ReleaseTheSnyderCut , 简称导剪运动)的网络请愿运动终于有了结果 。 电影史上导演权力被架空、作品被篡改的事例并不鲜见 , 创作者与资本持有者的博弈也往往以失败收场 , 导演后来发行“导演剪辑版”挽回口碑也不是没有先例 , 然而这场纯粹由DC漫画电影粉丝发起 , 历经三年时刻保持热度 , 导演扎克·施耐德和电影参演者屡次亲身下场 , 最终取得“胜利”的案例 , 却可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破天荒第一回——它同时具备的意义是 , 这是一场不多见的“取得胜利”的网络请愿运动 。
1}}$
HBO Max推特账号于5月21日凌晨公布电影《正义联盟》的“扎克·施耐德版本”将于2021年上线 。2017年11月上映的《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作为华纳兄弟公司制作发行的 , DC漫画宇宙的重要作品 , 显然无论商业成绩还是口碑 , 都是失败的 。 在这场失败背后的无数谈资、不甘与愤怒 , 催生了席卷全球网络的“#ReleaseTheSnyderCut”运动 , 纷纷攘攘地将曾经团结一心的漫画电影粉丝割裂成势如水火的阵营 , 也让无数旁观的陌生路人为之惊讶侧目 。 以至于 , 当真的尘埃落定 , 三年的喧嚣沉寂下来的时候 , 我们对最后得到的结果其实一无所知:在这场剑拔弩张的网络“斗争”中贡献力量的人们 , 真的取得了“胜利”吗?这场“斗争”的“敌人”到底是谁?这场“胜利”对创作者 , 对业界 , 对互联网生态到底有什么价值?而最核心 , 却又宛若能指链上不断流失、不断被遗忘的根本性存在——《正义联盟》的电影本身 , 在这场运动里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事实或许有些残酷 , 这个角色的定位可能是虚无而尴尬的:“#ReleaseTheSnyderCut”已是一场完整而独立的运动 , 无论扎克·施耐德的剪辑版本到底质量如何都已经与运动无关:“胜利”已经到来 , “正义”还茫然无措 。
这真的是创作者的胜利吗?
时间回到三年前 , 当《正义联盟》导演、DC漫画电影扩展宇宙(以下简称DCEU)主脑扎克·施耐德“因为家庭原因”退出电影制作 , 导演乔斯·韦登“临危受命”接手的新闻传出时 , 敏锐的粉丝们就已经嗅到了一丝复杂的意味 。 这不仅凸显了DCEU发展的多灾多难 , 更体现出这一多灾多难的情形对华纳的电影制作传统产生了多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 , 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在商业电影制作上多年来一直颇具“创作者口碑” , 以尊重导演(创作者)创作自由 , 尽可能发挥导演的艺术特质 , 拒绝横加干涉闻名——如果没有对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大胆放手 , 很难想象“黑暗骑士三部曲”所能够达到的艺术高度;如果没有对J.K.罗琳作为原作者的权利的绝对尊重 , 《哈利·波特》系列能否顺利走完十年传奇之路也未可知;就在近期 , 还有拒绝商业片模式、拒绝加入DCEU的威尼斯金狮奖《小丑》的案例在前 , 更不用说扎克·施耐德本来就是华纳对导演的个人风格加以尊重和鼓励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

艺术领域具有独特鲜明个人特质的导演 , 扎克·施耐德其实从未拍摄出标准意义上商业“大卖”的作品 , 其个人风格所带来的强烈艺术愿景显然在华纳为DCEU选择主脑的决策过程中占据了上风 。 当然 , 这一“尊重创作者”、“尊重艺术”的决策显然是建立在DCEU仅凭IP号召力就能保证商业成绩的考量之上的:所以 , 当《超人:钢铁之躯》不温不火 ,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勉强保本、口碑冰火两重天之后 , 对扎克·施耐德“不干涉”的政策必然就打了折扣 。 在华纳的愿景里 , DCEU没有大赚特赚就等于赔本 , 而在《正义联盟》140分钟依然风格明显的粗剪版本完成 , 华纳似乎在看不到改变的可能性的情况下 , 加上扎克的家庭变故的“时机” , 近乎残忍地“顺水推舟”将其逐出DCEU的决定 , 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是自然而然甚至大快人心之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