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会玩|《正义联盟》“施耐德版”确定播出:粉丝运动的胜利属于谁?( 四 )



leaseTheSnyderCut”作为一个出现在直升飞机横幅、上过时代广场、风靡全球的网络谜因 , 因为超出正常认知范围的露出而引发恶感在所难免——实际上 , 当华纳做出中途更换导演这一重要决策时 , 就已经决定了扎克·施耐德和DCEU的讨论将绵延数年之久 , 而导剪运动恰好是容纳这一类讨论的最好契机和由头:也就是说 , 大量对于扎克的称赞或者不满 , 大量对于DCEU的批判意见 , 都以批评“#ReleaseTheSnyderCut”的形式出现了:他们不仅没怎么讨论这个导剪版是否存在 , 甚至也很少没有讨论扎克·施耐德是否能把《正义联盟》拍好 , 而是基本上集中于对扎克·施耐德本人的好恶上 。 从这三年的网络生态来看 , “#ReleaseTheSnyderCut”的神话学运作 , 不仅早早丢失了《正义联盟》电影本身 , 也丢失了对“导演剪辑版”本身的追求 , 而仅仅成为了导演扎克·施耐德的站队游戏 , 成为粉丝讨论DCEU未来发展道路的主擂台 。 其实对于一般观众来说 , 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如果是一部好电影 , 也许才真正宣布了运动的胜利 , 但对于三年来无论是乐此不疲、还是厌倦厌烦的参与者来说 , 导剪运动从今天开始已经结束了 , 一切的热情和理性都在逐渐崩坏的网络生态里带有某种注定性地失落了 。
归根结底 , 这场“斗争”的“敌人”难道不应该是干涉了扎克·施耐德创作权利的资本一方吗?然而这三年的“斗争”都无非是观众和粉丝之间繁杂混乱、毫无意义的“内战” , 直到隔岸观火的资本方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 , “赏赐”般地宣布了运动的胜利——这可能又是一个是德勒兹与伽塔里眼中“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的反转杰作 。
抓住这为数不多的机会吧
行文至此 , 至今还没有讨论扎克·施耐德独特的电影风格——但这种讨论是看似重要却又无足轻重的 。 “#ReleaseTheSnyderCut”运动之所以独一无二 , 既是因为华纳没有漫威影业对于整体规划的重视和对导演个人风格的相对轻视 , 也正是因为扎克·施耐德无法在导演风格上做到大众化:这无关他的视觉艺术 , 无关他对漫画人物的理解 , 无关他的基督教情怀——只有关于是否遵循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 。 扎克·施耐德的数部电影作品 , 无论商业上成功与否 , 都很难将其复杂的思辨性与商业电影的情节悬念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 是他拍摄的电影“类型”而非“质量”决定了其必然黯淡的票房前景 。 其实现在我们就可以预知 , 一年后的《正义联盟》导演剪辑版一定在视听审美、人物塑造和主题思辨上具备优势 , 也一定在情节呈现 , 悬念设置和叙事模式上存在扎克·施耐德固有的短板 , 也一定在很多观众心目中依然“不够好看”:如果说经典商业电影的剧本模式是“史诗”性、“民间童话”性的 , 那么扎克·施耐德的DCEU电影就是叙述性的 , 议论性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的剧本格局宛若一本不得不按照时间顺序打乱了原本清楚地分为三个人物章节的《超级英雄形象批评理论研究》 。
我在去年9月的“现代神话学”专栏中曾经提出过当代的“商业电影先锋论” , 当时我提出大量好莱坞一线商业电影能够允许导演发挥其个人风格、甚至引入独立电影、作者电影的创作范式 , 是因为IP本身的号召力为导演的艺术创作自由提供了缓冲带——扎克·施耐德如此 , 拍摄了《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的莱恩·约翰逊也是如此;当然事实证明 , 我的判断过分乐观 , 扎克·施耐德与莱恩·约翰逊也都离开了导演岗位 。 但是 , 此次借助HBO MAX流媒体东风的《正义联盟》导演剪辑版 , 似乎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在资本统治的当代显得如此珍贵 。
现在回头看来 , 在漫威影业的爆米花模式取得史无前例之成功的大环境下 , 2017年华纳做出改变DCEU当时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现状 , 并主动学习漫威风格的决策 , 不能说没有魄力;在当时《正义联盟》是DCEU最后一张王牌 , 不赢就是满盘皆输的局面下 , “豪赌”也可以理解 , 同样最终惨败也只能愿赌服输 。 如今三年过去 , 当时的“高下之分”已如过眼云烟 , 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审视以扎克·施耐德为代表的DCEU的超级英雄电影拍摄路线?诚然 , 这个有过《黑暗骑士》《小丑》等杰作的创作路线在扎克·施耐德手上并未绽放光彩 , 但这一定意味着“此路不通”吗?“扎克·施耐德版本”的《正义联盟》 , 是否是所有人重新思考超级英雄电影的时代可能性的契机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拥有其他可能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