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传媒]陆正兰 | 古今歌词的平仄与音乐性( 四 )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举出周邦彦《饶佛图》一词的“双拽头”部分 , 指出其中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合理 , 因为“读来抑扬变化而和谐婉转 , 绝无吐音不类而显得拗口的地方 。 这种词体本身就富于音乐美 , 同乐曲能完美配合” 。 (1996a , p. 407)他们明显是从“读来”分析歌词的平仄要求 , 所谓“词体本身富于音乐美” , 是把词当诗读 。 王力指出 , 宋时入声在许多方言中已经消失 , 周邦彦要求按各词牌填的词符合他定下的四声格律 , 不知所据是当时“官话”还是何种方言 。
南宋的姜夔 , 同样讲究音律 , 他却要从周邦彦的平仄规定中脱身 。 姜夔“尝著《大乐议》 , 欲正庙乐 。 ”(徐献忠 , 《吴兴掌故》;转引自章培恒、骆玉明 , 1996b , p.473)有资格挑战周邦彦 。 这位学有专长的音律专家 , 也讲究音律 , 但却“用各种方式创制新曲来填词 , 这样就比一般词人更多了一层自由 , 可以在保持音节谐婉的条件下 , 相对自由地选择句式长短及字的平仄 。 ”(1996b , p.473)既能作词又能作曲 , 姜夔就可以用曲就词 , 他的乐谱至今留存七首 , 但从其词配曲的方式中 , 我们很能找总结出平仄安排的通则 。 宋代郑樵的总结很尖锐 , 他反对专讲究诗词格律 , 而与音乐无关的诗歌 ,
古之诗曰歌行 , 后之诗曰古近二体 。 歌行主声 , 二体主文 。 诗为声也 , 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 , 声其诗则谓之歌 。 作诗未有不歌者也……二体之作 , 失其诗矣——纵者谓之古 , 拘者谓之律 。 一言一句 , 穷极物情 , 工则工矣 , 将如乐何?(1995 , p.888)
其意大致是说 , 古代的诗 , 被称为歌行 , 后代的诗成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 诗是为了音乐 , 不是为了文学 , 讲究格律的就叫诗 , 诗配上音乐就叫歌 。 正因为作诗不是为了歌唱 , 才开始音律工整 。
词的艺术高度发展之后 , 文人的被虐倾向、自囚意识 , 开始加倍发展 。 此时 , 北方元曲开始兴盛 , 摔脱了所有这些额外的对平仄的要求 , 甚至韵部都用当时北方实际用的口语发音 , 韵字可以平仄通押 。 (1996c , p.71)正是因为是用来唱的 , 有大量口语和衬字 ,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 一句23字 , 曲谱只有七字 , 加了16个衬字 。 在谈到元曲音韵时 , 现代学者任二北说 ,
且所谓曲韵者 , 既不如诗韵之拘牵 , 又不如词之泛滥 , 悉摈古音 , 较谐俗口 , 而又无乖废之也 。 惟北曲中向有入声派作平上去三声用之一法 , 殊不能遍合于南北人之口 , 则视其制度惟过去之历史 , 今日置而不用 , 仍仿词法 , 凡入声韵 , 一首之中 , 皆单叶之可也 。 (任二北 , 2004 , p.390)
与此同时 , 南戏成熟于温州一带 , “村坊小曲而为之” , 集合民间歌曲而成就中国式歌剧 , 成为中国地方戏剧的基本模式 。 北方杂剧有大批文人加入 , 南戏却被耽于作词的南方文人排斥 , 一直保持民间作风 , 直到元末高明《琵琶记》 , 才引来明清文人加入 , 传奇才主流化成为昆曲 , 最后有汤显祖《牡丹厅》那样文词精致的歌剧出现 。 即使汤显祖这样精工细作的曲词 , 吴江派的沈憬也认为不合他推崇的昆曲要求 。 此后出现的汤沈两人的争论 , 现在读来变得并不重要 , 因为昆曲究竟有什么语音要求 , 现在已经说不清楚 。 昆曲的念白似乎混杂了多种方言 , 唱词大抵是半官话 。 到此时 , 平仄已经不清 , 曲调如何配合平仄更无从说起 , 汤沈之争自然没有结果 。
明代民歌大兴盛 , 至今留下许多文人采集的民歌集 。 例如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 。 这些民歌 , 哪怕已经经过文人采集、书写、整理 , 其中也找不出平仄讲究 。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有大篇幅列举“词律” , 但是他开宗明义地指出 , 八百多首词的“格律” , 大半来自清人追溯 , 方法是找出第一个写此词牌者的原作 , 依此为平仄要求范本 , 同时参照同代较后出作品 , 看是否有不同 , 如有不同 , 即列为“可变通” 。 这样的平仄“格律”是否真为音乐所要求的规律 , 就很难说了 。 大部分词牌曲调已经不传 , 传下的也无法看出平仄与曲调相配的规律 。 因此 , 大部分平仄格律只是对古人的尊重而已 。 反讽的是 , 词的音律最讲究 , 音律家化工夫最大的平仄安排 , 在词歌唱时几乎完全消失 。 古曲保存至今犹存 , 可以作仔细对比研究的 , 典型的例子是《阳关三叠》 , 其最早的词是王维的七言绝句《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 作为律诗 , 它严格遵循了平仄规律 。 可惜唐代《阳关三叠》的原始曲谱没能流传下来 , 后人对如何“叠”法 , 不得而知 。 今存有30多种《阳关三叠》词 , 段式各异 , 况论平仄 。 目前所见到的《阳关三叠》曲 , 是以琴歌的形式保存下来的 。 据靳学东考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