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我没有见过橡树 | 李成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我没有见过橡树 | 李成
『橡树』我没有见过橡树 | 李成
本文插图

《橡树 , 十万火急》(1973)海报
我知道世间之有橡树 , 大约是从罗马尼亚著名影片《橡树 , 十万火急》开始的 。 当年乡间放映露天电影 , 除了中国的战争片 , 偶尔也放些外国的反法西斯故事片 , 后者甚至更让我着迷 。 有一次 , 传言某村要放《橡树 , 十万火急》 , 我一听这个名字就被吸引:为什么叫橡树而且十万火急呢?可惜我已不记得自己去看了没有 。 因为那时虽然也迷恋外国电影 , 但以当时的理解力 , 又觉得不是十分能看懂 , 包括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的《第八个是铜像》《多瑙河之波》 , 看过后 , 对其中有些情节和人物的来龙去脉不大能梳理得清 , 所以印象并不深刻 。
不过 , 从此 , 橡树这个名词深植于我心 。 我曾经想象 ,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它一定是高大、挺拔 , 看上去挺舒展的一种树 , 蓬蓬勃勃地生长出枝叶 , 满身都是葱绿 , 总之是矫矫不群 。 可惜我求知的劲头并不是那么足 , 没有想到去查阅一下有关的植物图志 , 更不用说跑到某个植物园去亲眼一睹其风采 。 久蕴于心的这么一棵树的形象 , 因没有亲见而愈加感觉到它有些神秘 , 有一种浪漫的抒情的味道 。
后来读到了女诗人舒婷的名作《致橡树》 。 诗里 , 橡树似乎并没有“现身” , 而整首诗是诗人作为“一株木棉”在向它倾诉 , 表达对它的倾慕和与之比肩并立的愿望 。 但是我们仍从侧面感受到它的形象:它很有高度 , 很有威仪 , 伸展着高枝 , 而且是铜枝铁杆 , “像刀、像剑、也像戟” , 当然还会洒下浓浓的绿荫……这多么符合我素来对于橡树的想象!
但是橡树之于我 , 仍然一直停留于“异域”和诗里!我从小在乡间没听人说到过橡树这个名词 , 我也不存奢望 , 吾乡会有这么一种“名贵”的树木 。
『橡树』我没有见过橡树 | 李成
本文插图

橡树(油画)泰奥多尔·卢梭[法]
前不久 , 我偶然读到刚出版的《人民文学》(2019年第12期) , 上面有一篇葛亮的小说《书匠》 , 其中写到一个情节:“我”与教“我”习练书法的老董及其养女元子一起到南京城外去“看秋” 。 来到东郊山脚下的一口池塘边 , “沿着水塘 , 生着许多高大的树 , 树干在很低处 , 已经开始分叉 。 枝叶生长蔓延 , 彼此相接 , 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 。 我问 , 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 , 也静静地看着 , 说 , 橡树 。 ”——橡树!看到这里 , 我的心里也不由涌出欢喜 , 我似乎是第一次读到这么“近距离”的对橡树的描写 , 仿佛有些直接面对它的意味 。 我便继续往下看: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 , 什么也没有看见 , 只看到密匝匝的叶子 。 那叶子的边缘 , 像是锯齿一样 。 一片片小巴掌似的 , 层层地堆栈在一起 。 我问 , 伯伯 , 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伏下身 , 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 , 放在我手里 。 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 , 像个海胆 , 老董说 , 收橡碗啊 。
我问 , 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 , 在手里揉捏一下 , 说 , 你瞧 , 橡树结的橡子 。 熟透了 , 就掉到地上 , 壳也爆裂开了 , 这壳子就是橡碗 。
【『橡树』我没有见过橡树 | 李成】我也从地上捡起一个还没有爆开的橡碗 , 里面有一粒果实 , 我问 , 橡子能不能吃?
冷不防地 , 元子嘻嘻笑着 , 将一颗东西塞到我嘴里 。 我嚼了嚼 , 开始有些涩 , 但嚼开了才有膏腴的香气在嘴里漫溢开来 。 很好吃 。
“啊” , 读到这里 , 我简直是在心里发出一声惊呼!橡碗 , 我小时却是见过的 。 那时村子里每到冬天 , 大人们总是起早摸黑 , 成群结队到数十里外的大山里打柴 。 他们早出晚归 , 披星戴月 , 担回了一担担沉甸甸的柴禾 , 有时是枝枝桠桠 , 有时是黄澄澄的松毛 , 而枝叶担子里 , 往往就有一些枝丫挂着头顶一只小帽的坚果 , 一只只圆溜溜的像是某种手枪的子弹 。 我们这些孩子见到格外欣喜 , 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这叫什么 , 但我们还是知道了它的名称:黄栎果 。 我们会把它们搜集起来当弹丸来弹 , 有时便把它那头顶上的帽子摘掉 , 那确实又如一只只小小的碗 , 我们把它倒扣在小手指上 , 再把手指画成人脸 , 让它变成戴着瓜皮帽摇头晃脑的“小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