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叶天士治疗咳血经验浅析( 三 )
某 , 春温嗽痰 , 固属时邪 , 然气质有厚薄 , 不可概以辛散 , 且正在知识发动之年 , 阴分自不足 , 以至咳呛失血 , 当以甘寒润降 , 以肃肺金 。
鲜枇杷叶、甜杏仁、南沙参、川贝、甜水梨、甘叶浆
彭十七 , 阴虚有遗 , 痰嗽有血 , 诵读久坐阳升 。
桑叶、生扁豆、北沙参、麦冬、霍山石斛、生甘草、苡仁、茯苓
某二二 , 脉右大左虚 , 夏四月 , 阳气正升 , 烦劳过动其阳 , 络中血溢上窍 , 血去必阴伤生热 , 宜养胃阴 , 大忌苦寒清火 。
北沙参、生扁豆、麦冬、生甘草、茯神、川斛4.木火刑金
经云:"火犯阳络血上溢 。凡肝经寅火 , 或体禀木火 ,时有嗔怒 , 变生肝胆相火 , 皆可循经上逆 , 刑金犯胃 , 灼伤血络 , 溢于脉外" 。大凡情志不遂之人 , 每致肝气郁结化火;素体阴亏之人 , 肝失所用养 , 时值交春 , 肝阳易张 , 以致木火刑金 , 损伤肺络 , "络中之血 , 随火升气逆而上"发为咳血之证 , 常证见:咳嗽痰中带血 , 血色鲜红 , 胸胁闷痛 , 口干口苦 , 舌质红 , 苔黄腻 , 脉弦数 。治宜"当先降其气 , 不宜寒苦阻碍" 。叶氏这种治疗观点来自于廖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止血三法 。廖氏云:"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即是火 , 气降则火降 , 火降则气不上升 , 血随气行 , 无溢于上窍之患矣 。" 。叶氏每用苏子、降香降泄上逆之肝气 , 牛膝引血下行;栀子、丹皮、郁金清泻肝火 , 血热得清 , 络自宁谧;藕汁、荆芥炭止血 。肝火冲激血络 , 最易留瘀 , 故常参以入丹参、茜草、山楂、桃仁等味 , 又使凉血的同时"勿令瘀着";痰多者 , 常以茯苓、薏米健脾渗湿以化痰 , 或以薏仁、瓜仁相伍祛脓痰 , 或以杏仁、川贝化痰以止咳 , 其中配伍机妙 , 当细心参玩 。见"血溢紫块", 宜加制大黄以降气导血下行;对于出血量过多者 , 叶氏谆谆告诫:"络伤失血 , 血去过多 , 不宜开泄" 。非体察入微者 , 断不会有此言 。叶氏说:"古谓冶血莫如理气 , 气宣血降 , 良有以也" 。
姚四五 , 此劳伤身动失血 , 胁有瘕聚 , 咽咳甚而血来 , 先宜降气 。
苏子、苡仁、茯苓、黑山栀、丹皮、降香、荆芥炭、牛膝炭、藕汁
程四一 , 脉左弦 , 右小濡 , 据病原起於忧郁 , 郁勃久而化热 , 蒸迫络脉 , 血为上溢 , 凝结成块者 , 离络留而为瘀也 , 血後纳食如昔 , 是腑络所贮颇富 , 况腑以通为用 , 血逆气亦上并 , 漉漉有声 , 皆气火旋动 , 非有形质之物 , 凡血病五脏六腑皆有 , 是症当清阳明之络为要 , 至於病发 , 当治其因 , 又不必拘执其常也 。
枇杷叶、苡仁、茯苓、苏子、桑叶、丹皮、炒桃仁、降香末
蒋六二 , 宿伤 , 怒劳动肝 , 血溢紫块 , 先以降气导血 。
苏子、降香末、桃仁、黑山栀、金斛、制大黄
又 , 天地杞圆加枣仁茯神
苏沈 , 左胁岑胀 , 攻触作楚 , 咳痰带血 , 无非络中不得宁静 , 姑进降气通络方 。
降香汁、苏子、苡仁、茯苓、橘红、钩藤、白蒺、韭白汁
又 , 脉右长 , 呛血 , 仍宜降气 。
苏子、苡仁、茯苓、山栀、丹皮、钩藤、郁金
【【叶氏】叶天士治疗咳血经验浅析】又 , 降香汁、炒丹皮、苡仁、冬瓜仁、炒桃仁、牛膝、川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