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仝小林:中医的疗效必须用数据说话( 三 )


本文插图
在决定大范围发药后 , 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及时得到患者服药后的反馈;二是当时武汉当地的医生已经不堪重负 , 所以急需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医师线上处理这些反馈 , 受理咨询 。
这时 ,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和他的团队提供了大力支持 , 他们团队多年做科研资料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 , 有非常好的网络平台和资源 。 他们连夜开发APP软件 , 使病人在发药的时候扫码就可以在线反馈 , 每天在APP上填写症状的变化 。 后来这些记录都做成了详尽的数据分析 。
反馈数据显示:3698位发热、疑似和确诊病人服用寒湿疫方后 , 90%以上第三天发热、咳嗽、咳痰、乏力、气短、情绪紧张、纳差、腹泻等八大症状就已经消失 。 单纯服用一号方的977人中发烧患者共有318人 , 服药后发烧消退平均天数是1.74天 。
发药的同时 , 刘教授又马上组织后台医生 , 在全国一共召集了六百八十多名中医师线上处理反馈和咨询 。 网络和人员到位后 , 各种各样的咨询问题都来了:比如问怀孕的 , 做透析的 , 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能不能服药 , 特别是一些患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 我们专家组针对这些常见问题对受理咨询的中医师进行了统一指导 , 可以说既减轻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压力 , 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恐慌情绪 。
当时之所以选择武昌区开始试点 , 主要考虑到这里的互联网覆盖率高 , 而且社区医疗系统相对完善:125万常住人口 , 144个社区 , 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中医的适宜技术(火罐、刮痧、药浴、足浴等)在社区已经得到普及 , 群众对中医药的接受度较高 。
刚开始发药时 , 社区当中观望或拒绝领药的人不在少数 。 但很快 , 随着药效的显现 , 那些之前观望的人看到其他人症状减轻 , 就开始领药了 , 领药的人越来越多 , 范围越来越广 。
用科研的头脑做临床
[南方人物周刊]仝小林:中医的疗效必须用数据说话
本文插图
有些不了解中医药的人会有一种偏见 , 中医完全凭经验看病开药 , 无法从科研角度论证疗效 ,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
必须承认 , 中西医在看待同一个疾病时是完全不一样的角度 , 比如新冠肺炎 , 西医的思路更多是从细胞水平出发去研究怎么消灭病毒;而中医则是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 , 通过调节内环境达到一种平衡 , 激发自身的力量与病毒对抗 。
因此 , 西药多是单成分 , 药物的靶向相对清楚 , 在研究和论证药效的时候相对容易;而中药的话 , 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方子 , 四五味药就有几十种成分 。 如果是十几二十味药的话 , 可能是几百种的成分 , 在论证具体成分的效果时 , 不是一下子能研究清楚的 。
其实 , 中药的药理在单味药上已经有很大的进展了 。 但中药大多是复方 , 复方药的成分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协同还是拮抗 , 论证起来非常复杂 。 但对中医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 现在世界上很多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专家都在做相关科研和跨学科研究 , 为中医药寻找一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
我们现在讲中医的疗效 , 必须用数据说话 。 在武汉 , 我们专家组除了参与一线救治 , 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推动中医的科研进展 。 在救治中总结经验 , 一边做临床 , 一边做科研 , 一边救治 , 一边积累科研数据 , 用科研的头脑去做临床 。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 , 我们给武汉各个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都布置了相关的研究课题 , 如“基于社区防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居家/定点隔离治疗人群的研究”、“‘寒湿疫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新冠肺炎恢复期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