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研究』文本·博物·社会:《茶经》的知识生成史( 四 )


『明清史研究』文本·博物·社会:《茶经》的知识生成史
文章图片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附注:本文曾题《〈茶经〉知识如何生成》 , 刊《中国社会科学报》005版“历史学” , 2017年9月4日;后经增补 , 作为附编 , 收入作者《贡赐之间:茶与唐代的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19年4月)一书;2020年3月21日 , 修订于长安邮电宾馆隔离观察点 。 本文涉及到的唐代贡茶、赐茶等事 , 详参《贡赐之间》上下编 。
[1]方健:《茶经》“前言” , 氏编《中国茶书全集校证》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15年 , 第2页 。
[2]陈师道:《茶经序》 , 氏撰《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六 , 影印北京图书馆藏宋刻本 。
【『明清史研究』文本·博物·社会:《茶经》的知识生成史】[3]宋一明:《〈茶经〉早期传本考》 , 《农业考古》 , 2014年第5期 , 第296页 。
[4]关于温从云、段磶之所补茶事 , 万国鼎(1897-1963)《茶书总目提要》将“补茶事”加书名号为“《补茶事》” , 并列入茶书名单 。 参见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 , 《农业遗产研究集刊》 , 第一期 , 1958年 。 此后 , 郑培凯、朱自振《中国古代茶书逸书遗目》亦列入“《补茶事》” , 并以“各补茶事十数节”而将温、段二人“《补茶事》”并列 。 参见郑培凯、朱自振:《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 , 香港商务印书馆 , 2007年 , 第1135-1136页 。 不过这种将“补茶事”这一动宾结构的短语目之为茶书书名 , 并目之为逸书的做法 , 颇为不妥 。 盖温、段二人所补茶事 , 已经融入《茶经·七之事》 , 并非单独成篇 , 更不可能成书 。 至于王河、虞文霞 , 则将温、段二人所补茶事视为对《顾渚山记》的增补 , 显误 。 参见王河、虞文霞:《中国散佚茶书辑考》 ,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 2015年 , 第8页 。
[5]胡宝国:《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 , 《文史》 , 2009年第4期 。
[6]布目潮沨:《〈中国茶书全集〉解说》 , 氏著《布目潮沨中国史论集》 , 汲古书院 , 2004年 , 第294页 。
[7]宋一明:《〈茶经·七之事〉采摭类书考》 , 《农业考古》 , 2014年第2期 , 第171-176页 。
[8]台湾学者已有注意到唐宋时期茶书与茶知识的专门化 , 参见余玥贞:《唐宋时期的茶知识与饮茶文化》 , 台湾大学硕士论文 , 2003年 , 第64-150页 。
[9]余欣:《敦煌的博物学世界》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2013年 , 第1页 。
[10]相关研究集中体现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主题为“中古社会史研究再出发”的“第三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 。 具体报导参见李佳欣:《中古社会史研究再出发:士族群体和石刻文献是两个入手点》 ,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 2016年11月29日 。
[11]胡耀飞:《唐代后期湖州茶贡史及其反映的中央与州之关系一例》 , 冻国栋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 第33辑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年7月 , 第74-112页;此文增补版 , 已作为上编 , 收入《贡赐之间:茶与唐代的政治》 。
[12]丁宝书:同治《长兴县志》卷三〇上《碑碣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