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研究』文本·博物·社会:《茶经》的知识生成史( 三 )


三从饮茶风气到茶史的新社会史视角
《茶经》的出现 , 首先是作为文本的问世 , 故其文本在唐代的传抄、增补 , 在宋代的定型、付梓 , 是必须首先加以注意的 。 其次 , 《茶经》所载内容 , 可以在中古时期博物学思潮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 , 是为关注《茶经》的第二个层面 。 最后 , 可进一步考虑《茶经》所体现的唐代饮茶风气 , 及相关的社会观念 。 前文已经梳理前两方面的内容 , 本节可稍论第三点 。
近来 , 夏炎等学者颇为提倡中古时期的新社会史研究 , 即关注传统议题之外的社会史新视角 。 [10]对于《茶经》这样一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日用之书来说 , 如何从中联系社会 , 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 《茶经》的问世 , 固然是陆羽本人的功劳 , 也离不开时代背景的促成 。 而《茶经》问世之后 , 反过来又促进了饮茶之风的流行 。 特别是在上层社会 , 随着陆羽本人社会交往圈的扩大 , 上至皇帝 , 下至百姓 , 无不以陆羽为茶的代言人 , 甚至目之为“茶仙”、“茶神” 。 于是 , 在唐代后期 , 随着《茶经》的流传和饮茶风气的扩散 , 也带动了与茶有关的其他社会现象 。 包括茶贡、茶赐的礼物流传 , 茶的品第高下与品评心态 , 与茶有关的地方茶神信仰等 。
『明清史研究』文本·博物·社会:《茶经》的知识生成史
文章图片
谷歌地球摩崖石刻位置大
就茶贡而言 , 在陆羽的提倡下 , 大历年间 , 先由常州刺史李栖筠(719-776)开始 , 每年向唐廷进贡常州宜兴县(今无锡市宜兴市)一侧的顾渚山紫笋茶 。 不久 , 自大历五年(770)开始 , 湖州长城县(今湖州市长兴县)一侧也加入共同造茶进贡之责 。 每年清明节前 , 常州刺史、湖州刺史分别入山 , 一同监造贡茶 , 并总之于润州的浙西观察使后 , 入贡唐廷 。 于是 , 开启了延续上百年的茶贡史 , 并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影响 。 除了笔者曾在《唐代后期湖州茶贡史及其反映的中央与州之关系一例》一文[11]中论及的中央与州之关系 , 还可以讨论湖州地方的茶社会 。 包括与茶有关的宴游 , 从而形成颜真卿为首的“大历浙西诗人群” , 并生成《吴兴集》这样的集会总集 。 还有长兴地方因修贡而形成的“斫射神” , 嘉靖《长兴县志》即载其事:“大历七年(772) , 贼郎景聚兹山 , 游奕将钱景秀率乡村子弟 , 尽斫射手 , 遂平草贼 。 贞元三年(787) , 乡人立草屋 , 称斫射神 。 ”[12]此神起自地方 , 亦贡献于地方事务 。
『明清史研究』文本·博物·社会:《茶经》的知识生成史
文章图片
顏真卿湖州帖-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史研究』文本·博物·社会:《茶经》的知识生成史
文章图片
斫射山
就茶赐来说 , 则又进一步涉及到传统社会中礼物的流转 。 古代社会 , 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情况下 , 由于各种物品的交换需求 , 从而产生了不同形式的交换方式 。 以经济为目的的交易 , 以交流为主的礼物交换 , 都是此类 。 在唐代社会 , 全国各个地方 , 还有域外各部族、国家 , 都会用贡品来向唐廷表达一种臣服的姿态 。 而唐廷方面 , 也会将不同地方上贡而来的物品 , 以回赠的方式 , 赐予不同的对象 , 从而体现不同的内涵 。 当然 , 这类内涵也不能随意阐发 , 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搭配 。 不过物有贵、贱之分 , 即便是茶 , 不同产地的茶也有高、下之别 , 在《茶经》的《八之出》中 , 对不同州所产的茶分不同的等第 , 除了契合中古时期人们心理上对品级的喜好外 , 也为人们将不同等第的茶赐给不同亲密关系的对象提供了方便 。 唐朝皇帝之所以重视顾渚山紫笋茶 , 即看重其质量之高 , 便于作为给臣下的一种崇高的荣誉 。
总而言之 , 通过对《茶经》的考察 , 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在印刷术诞生前的书籍流传 , 还能藉此观察以茶及相关器具的博物学图景 , 更可以深入唐代的地方茶社会和礼物流转 。 对于其他类似的书籍而言 , 《茶经》的这三种面向 , 希能成为借鉴之一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