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标签各种运用方法 如何对用户标签管理与分层

用户标号
是精细化运营的基础,能有效提高流量的分发效率和转化效率 。
目前,基于标签的智能推荐系统已经有了成熟的商业应用,如:淘宝的千人千面、美团外卖的智能推荐、腾讯的社交广告等 。
思考的背景 从16年开始,互联网用户增长放缓,同比只增不减 。一方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新用户的获取成本都很高 。另一方面,用户时间增长也在放缓 。当用户花费的时间趋于饱和时,不同产品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
在此背景下,随着用户的增加,运营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以下核心需求:
一般运营活动中,怎么对不同用户群体分层,提高流量的分发效率? 对于个体用户,怎么深入到日常使用场景,提高流量的转化效率?在产品设计层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怎么设计一个完善的用户标签体系?怎么打标签?打哪些标签?谁来打? 怎么使用用户标签,创造商业价值?标签系统的结构 标签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数据处理层、数据服务层和数据应用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面向用户的对象和不同的事务处理 。级别越低,与业务的耦合度越小 。级别越高,业务关联性越强 。
以M电子商务公司为例来说明系统的结构 。
数据处理层 。数据处理层收集、清理、提取处理数据 。m公司有几条产品线:电商交易、电子书阅读、金融支付、智能硬件等等 。每个产品线的业务数据属于不同的岗位 。为了构建一个完善的用户标签系统,需要尽可能的汇总最大范围的数据 。同时各产品线也要收集各方面的数据,比如App、web、微信等第三方合作渠道 。
收集完所有数据后,需要进行清理:去重、刷数据、去无效数据、去异常数据等等 。然后,提取特征数据 。这部分要根据产品和运营商提出的业务数据需求来做 。
数据服务层 。数据处理层为业务层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能力和数据原材料 。业务层属于公共资源层,不属于某个产品或业务线 。主要用于维护整个标签系统,在一个地方进行管理 。
在这一层,运营商和产品都可以参与进来,提出业务需求:切割原材料 。主要完成了以下核心任务:
定义业务方需要的标签 。创建标签实例 。执行业务标签实例,提供相应数据 。数据应用层 。应用层的任务是赋予产品和运营商标签化的工具能力,聚合业务数据,转化为用户的枪支弹药,提供数据应用服务 。
业务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和共享业务标签,但业务互不影响 。
实践可应用于以下区块:
精准化营销 。个性化推送 。标签体系的设计 业务梳理 构建用户标签系统容易陷入用户画像的陷阱,不利于标签系统的维护和后期扩展 。
标签体系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梳理:
有哪些产品线?产品线有哪些来源渠道?一一列出 。每个产品线有哪些业务对象?比如用户,商品 。最后再根据对象聚合业务,每个对象涉及哪些业务?每个业务下哪些业务数据和用户行为?结果类似于以下内容:
标签的分类 按业务对象整理好业务数据后,可以继续按对象的属性进行分类 。
主要目的:
方便管理标签,便于维护和扩展 。结构清晰,展示标签之间的关联关系 。为标签建模提供子集 。方便独立计算某个标签下的属性偏好或者权重 。在整理和分类标签时,尽可能遵循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每个子集的组合可以覆盖父集的所有数据 。第四级中标签的深度控制更合适,也更方便管理,第四级是标签的具体例子 。
标签的模型 根据数据的有效性,标签可以分为
静态属性标签 。长期甚至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 。比如性别,出生日期,这些数据都是既定的事实,几乎不会改变 。动态属性标签 。存在有效期,需要定期地更新,保证标签的有效性 。比如用户的购买力,用户的活跃情况 。从数据提取维度来看,标签数据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
事实标签 。既定事实,从原始数据中提取 。比如通过用户设置获取性别,通过实名认证获取生日,星座等信息 。模型标签 。没有对应数据,需要定义规则,建立模型来计算得出标签实例 。比如支付偏好度 。预测标签 。参考已有事实数据,来预测用户的行为或偏好 。比如用户a的历史购物行为与群体A相似,使用协同过滤算法,预测用户a也会喜欢某件物品 。标签的处理 为什么标签要从两个维度来区分?这是为了便于进一步处理用户标签 。
动态划分是面向业务的维度,便于运营商理解业务 。这可以帮助他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