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引文里有多少性别偏见 引用男性
引用男性(论文引文里有多少性别成见)
文章插图
pixabay.com
前 言
科学界是社会的一部分,对女性的轻视一直存在 。轻视或成见仿佛一只 “无形的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确切实存在的,阻拦着女性的学术发展途径 。
撰文|瑾 岩
责编|王一苇
近年来,随着性别平等意识晋升和性别不平等相干研讨增多,科学界的性别不平衡问题日渐凸显 。不仅从事科学研讨的女性比例连续偏低,这种性别不平等还仿佛章鱼的触手,从薪酬,基金,合作功绩,教学评估到雇佣,提升,遍及学术范畴的方方面面[1] 。
2020年6月19日,《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讨剖析了6万多篇神经科学类论文,发明其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性别,比通过数据库预测出来的引文作者性别比例包括更多的男性作者文章 。更主要的是,他们发明这种不平衡重要是由男性的引用习惯导致的,并且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不平衡现象仍在加剧 [2] 。
这项研讨指出,在多个范畴,尤其是天文学 [3],国际关系 [4] 和政治科学[5] 中,均有研讨发明由女性主导的研讨被严重低估 。学者罗西特(M. W. Rossiter)曾提出,科学界存在 “玛蒂尔达效应”(Matilda Effect),即女性所做研讨的主要性经常被疏忽,而男性的贡献被以为是更主要的,人们更愿意给予男性更高的评价 。那么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这种影响的存在可能会发生引文和荣誉上的不平等 。
在某些情形下,引用者知道他们引文的作者性别,这时成见是显性的 。但多数情形下,他们并不知情,仅仅凭借推断猜测引文的作者性别,成见则是隐性的 。无论是已知或推断性别,在引用文章时,成见都有可能在其中起作用 。
这项研讨从引文数据统计网站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提取了自1995至2018年,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大脑》,《神经科学杂志》,《神经成像》五种顶级神经科学期刊上共61,416篇研讨性文章综述或会议文章,用于统计剖析 。
研讨者假设文章引文作者姓名对应的性别是未知的,通过两个公开的姓名性别相干概率数据库—社会保障署(SSA)婴儿名字数据集和包括约80万个名字的付费数据库 Gender API,给文章作者分配性别 。当作者的名字被辨认为女性/男性的可能性≥0.70,就会给引文作者定义为女性/男性 。
通过这种办法,研讨者有效地捕获了引用行动中的性别成见,并且进行了量化 。
女性发文已有 “半边天”
首先,研讨者统计剖析了男性和女性发文章的比例,发明男性主导的文章和女性主导的文章在数目上已经趋于平衡 。
所有样本中,从1995年到2018年,以女性为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结果的重要贡献者)或最后一位作者(通常为通信作者,即这项结果的义务者和受益人)的文章所占比例以每年约0.60%的速度增加 。每种期刊上增加速度有所不同,总体上,这五种期刊中,以女性作为第一作者或最后一位作者的文章占所有文章的总比例从1995年的36%增长到2018年的50%(图1) 。
文章插图
图1 1995-2018年间,顶级神经科学期刊的作者性别趋势(图源,参考文献[2])(文章比例显示,其中男性为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紫色),女性为第一作者,男性为最后作者(绿色),男性为第一作者,女性为最后作者(灰色),女性为第一作者和最后一位作者( 橙色) 。MM,男性为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WM,女性为第一作者,男性最后作者;MW,男性为第一作者,女性最后作者;WW,女性为第一作者,女性最后作者 。)
相对于总体性别比例,引文性别比例失衡
既然男性和女性发文章总量不相高低,那么这些文章中的引文作者性别比例是怎样的呢?研讨者发明相对于总体作者比例,引文作者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引用男性为主导的文章远远多于女性为主导的文章 。
具体来说,研讨者量化了神经科学文章中的引用行动,专门研讨了2009-2018年间发表的31,418篇论文中的303,886条引文 。随后,他们盘算了四个类别被引用论文的数目,即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分离为男男,女男,男女,女女,并将每个类别中的引文数目,与假设从论文库中随机抽取参考文献,所期望的引文数目进行比拟 。在这30多万条引文中,不同性别作者引文较预期的比例如下:
推荐阅读
- 琥珀|什么是钱币里面的雕母 为何雕母收藏空间非常高
- “小鲨鱼”埃迪库里什么水平? 埃迪库里
- 孙悦|《时光音乐会2》节目组真的强!孙悦田震聚集,慢音综里的王牌!
- 汤加在哪里属于哪个国家 汤加在哪里
- 骨鳞钳鱼哪里钓 骨鳞钳鱼
- 化学与生活——油条中的化学 化学与生活论文
- 孙俪|14年过去了,《闯关东》里的4位儿媳妇现状如何?
- 刘德华国籍加拿大?刘德华是哪里人?
- 拼音a的正确写法图片大全.幼儿园大班 写a怎么写,在拼写本里
- 饮食|年轻人逐渐“嫌弃”超市里的洗发水,更愿意选择新国货,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