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胡锡进:中国迈入了摆脱大规模封控的新时期,一些人的第一反应是“秋后算账”

text":"中国迈入了摆脱大规模封控的新时期 , 一些人的第一反应是“秋后算账” , 把这次重大调整当成否定我们之前防疫政策的证据 。 我觉得他们犯了基本的逻辑错误 。

老胡是军人出身 , 我知道有一种作战叫阻击战 。 打阻击有的时候轻松 , 但很多时候也会很艰苦 , 打到一定时间会撤销阻击 , 实施战略撤退或转移 。 但是撤退和转移绝不是对阻击战的否定 。 我希望那些宣扬“三年抗疫白搞了”的人能在大思维上转过这个弯来 。

三年防疫是一个整体 , 第一年的2020年 , 中国无疑是全球防疫的榜样 。 我们当年只是武汉疫情时有几千人死亡 , 但是美国当年因新冠死了近40万人 。 而且那年中国实现了2.3%的经济增长 , 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是负增长 。

防疫的第二年 , 也就是2021年 , 中国仍是防疫和经济发展统筹最好的国家 。 这一年中国经济实现8.1%的增长 , 继续遥遥领先于世界主要经济体 。 当年中国只有非常少数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 而德尔塔再次冲击西方 , 美国当年又死亡40多万人 , 欧洲的死亡比例与美国差不太多 。 疫情的前两年 , 中国出口大幅增加 , 我们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

疫情第三年 , 也就是今年 , 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 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强劲 , 实现4.8%的增长 , 但是第二季度开始 , 以上海为中心的疫情大暴发冲击了全国 。 也是从那时起 , 国内开始出现是不是应该放开封控的争论 。 今年是奥密克戎毒株独步天下 , 客观说 , 我们对新冠病毒这一新变异株的认识需要一定时间 。 今年放开早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一度被奥密克戎重创 , 疫情高峰时死亡病例很多 。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放开封控都是迫不得已的 , 欧美放开得最早 , 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组织有效防疫 , 所以只能一开始就往“群体免疫”方向走 。 “群体免疫”在前两年造成了灾难性结果 , 如果欧美有办法的话 , 他们也一定会把放开的时间往后推 。

越南一直在仿效中国防控 , 搞事实上的动态清零 。 后来也是顶不住了 , 从去年底开始逐渐放松 。 越南从那时起付出了死亡近两万人的代价 , 它的闯关同样是迫不得已的 。

中国今年入秋以来疫情猛烈 , 过去的办法代价太大 , 行不通了 , 而病毒的致病力又下降了 , 两害相权取其轻 , 我们选择了放开封控 。 这当中有面对现实、尊重大部分民众意愿的因素 , 也有高强度防疫进行了三年之后顺势而为、化被动为主动的战略考量因素 。 对发生这样的政策转型 , 人们已经普遍存在一定的预期 , 不太清楚的是它什么时候发生 , 以多快的速度进行转型 。 实际情况是 , 我们的转型比大多数人设想的速度更快 , 二十条11月11日刚出来 , 当时大家觉得把二十条落实了就很不错 。
【美国|胡锡进:中国迈入了摆脱大规模封控的新时期,一些人的第一反应是“秋后算账”】
但是疫情发展太快 , 封控地区越来越多 , 调整政策的紧迫性越来越强 , 一些地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尝试放松封控 , 从而在实践面上开出了一个新局面 。 到新十条颁布 , 距离二十条只过去了26天 。

必须说 , 迄今为止很多对新冠病毒、包括奥密克戎的基本判断依然成立 , 或者说不能彻底否定 。 它们包括:奥密克戎已经弱化成与流感的毒性差不多的水平 , 死亡率甚至低于流感;但是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极强 , 感染面极大 , 它会造成一定规模重症和死亡总数的风险仍然存在;感染上新冠病毒后有一定比例的后遗症风险 , 等等 。 我们看到 , 即使今天 , 一些知名专家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描述在细节上也存在差异 。

那么上面的几个判断究竟哪一个会是主导性的呢?只能由时间继续做出验证 。 现在用其中一个判断来彻底否定其他几个判断 , 是过于武断的 。

但是中国必须往前走 , 决不能再被奥密克戎困住 , 这既是科学的公共卫生决定 , 也是国家的政治决策 ,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愿望和选择 。

近一段时间 , 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的病例暴增 , 大量人员经历了发热 , 他们的个体感受差异较大 , 有的感觉就是普通感冒级的 , 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比感冒难受得多 。 然而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苗头是 , 直到今天 , 整个中国在逐渐放开封控的两三个星期里只发生了极个别的死亡病例 。 北京等地一波又一波感染的人群虽然难受程度不一 , 但几乎全都安然无恙 , 死亡病例屈指可数 , 而且全都是有严重基础病的高龄老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