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学士是什么官职?明代废除丞相,设大学士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时期大学士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明朝的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 。朱元璋自丞相胡惟庸被杀之后,便罢中书省,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辖六部,然而由于皇帝工作量实在太大,他不得不设立大学士担任顾问,协助自己处理朝政,并最终形成了内阁制度 。明朝大学士最初只是皇帝的高级幕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大学士的权力却一度超越了曾经的丞相 。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但因工作量太大设立大学士

明代大学士是什么官职?明代废除丞相,设大学士

文章插图
明朝初期,延续了元朝的制度,设立中书省,并分置左、右丞相 。然而,丞相制度自设立之日起,便始终存在着相权和皇权之争,而朱元璋又显然是个极为强势的皇帝,因此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朱元璋便废黜了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职权归于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 。
如此一来,皇帝便等于兼任了丞相职务,从而将集权统治推向了巅峰 。但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同时,皇帝的工作量却骤然加大,朱元璋每天都要批阅两百多件奏章,处理四百多件政务,就算是朱元璋这个工作狂,也实在有些受不了 。因此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元璋便设立了四辅官辅佐自己,以儒士王本、杜佑、龚敩为春官,杜教、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由春、夏官兼任 。
要知道,皇帝批阅奏章可不是个简单的工作,乃是一件极为费时费脑费力的工作,那些请示报告之类的奏章还比较好办,可一旦涉及到朝廷决策之类的大事,只要皇帝不想天下大乱,就必须慎之又慎、三思再三思 。
例如,某地上报本地区受灾,皇帝就需要了解受灾情况,然后指定救灾计划,是该地方自救,还是需要朝廷调度,是需要从就近省份调拨,还是由国库直接拨付,其临近省份是否有负担能力,国库又是否充足?需要派何人主持赈灾事宜?赈灾成效如何?朝廷还需要哪些善后措施?这些问题可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决定的,而是需要缜密思考并查阅大量数据后才能决定的 。
有丞相时,小事丞相可以自行决定然后报之皇帝知道,大事丞相也会与相关部门商议,通盘考虑之后再交由皇帝拍板,如今没有了丞相,那么皇帝就必须自己来协调、考虑、决策,治理如此大一个国家,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
明代大学士是什么官职?明代废除丞相,设大学士

文章插图
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年),老朱同志实在有点顶不住了,不得不设立殿阁大学士来担任自己的顾问 。《明史·职官》有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
大学士最初只是高级幕僚,但后期权力却一度超越丞相
朱元璋设立的大学士,其实已经形成了明朝的内阁雏形 。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任命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始设内阁,内阁制度就此建立 。
内阁制度确立之后,明朝的最高决策层权力就此大致得以确定,皇帝仍然牢牢掌握着最终决策权,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内阁则掌握着议政权,他们可以针对朝廷政务提供可行性建议,然后交由皇帝决策;而六部则掌握着行政权,即皇帝决策之后交由六部具体实施,而地方的三司也直接对六部负责 。
正如“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所言,最初的内阁,其实只是皇帝的秘书部门,而大学士便是皇帝的高级幕僚 。
内阁确立之后,明朝的权力运行机制也就此诞生 。凡是朝廷的重要文书,先由内阁负责拟定几条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与奏折一起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被称为票拟 。然后,皇帝根据内阁拟定的意见最终拍板,以红字进行批示,这被称为“批红”或“朱批” 。这便是明朝特殊的“票拟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内阁针对某些事件分析之后提供A、B、C、D几个选项,然后交由皇帝最终选择,如此一来,皇帝的工作量便大大降低了 。
明代大学士是什么官职?明代废除丞相,设大学士

文章插图
这种制度下,明朝初期的大学士虽然能够充分参与朝政,但因为职位不高,又没有最终决策权,因此权力其实并不大 。他们对于朝政的参与程度,往往决定于皇帝对他们意见的采纳程度,这一方面由大学士本人的工作能力决定,另一方面则由其受皇帝宠信的程度决定 。


推荐阅读